黄河形胜景观格局的5个形成机理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黄河形胜景观格局的5个形成机理

日期:2023-08-01 16:43:51     作者:张涛    浏览:0    
核心提示:由黄河形胜的形势论可发现,禹门水口一线、蒲坂黄河中洲、潼关巨湾回环……这些特有的山水之“形”,被放置在区域人居的大“势”中审察,进而被赋予了“秦晋咽喉”“两京中枢”“三省锁钥”等新的山水含义,即形胜的形势地利;同时,为了实现这种地利,就要通过人居建设的巧妙选址,
 形胜景观格局的形成机理
 
综合景观格局的特征,可进一步推演出构建形胜景观格局的5种基本路径,这些“路径”反映了我国古代人居大环境的营造理念,由此还可窥见形胜营造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理法。
 
3.1确定“此在”景象

黄河形胜景观格局的5个形成机理
 
先贤是如何定位标志性、特殊性的关键地理空间?文献记载中频繁出现了关于地标空间的山水“景象”描述(图1),如黄河禹门“黄河一线天上来,两山突兀龙门开”,舜都蒲坂“河中之洲”,潼关天险“雄险此回环”。同时,这些景象是基于人在山水环境中的“此处”“是处”“至是”“由是观之”,结合观景位置高低、俯仰角度、朝向方位等做出的阐释,最终才能在人的感观尺度下形成有别于实际空间的视域山水景象。如对黄河禹门的描述有“抵龙门下,东西皆层峦危峰,横出天汉,大河自西北山峡中来。至是,山断河出,两壁俨立相望”[12];舜都蒲坂“远而望之,势体神造,既似乎瀑布之界天台,又似乎蓬莱之横海岛……”[13],潼关天险“周览城郭山川,眺关河形胜……上跻高隅,俯视洪流,盘纡峻极,实谓天险”[14]。
 
可见,相对于宏观自然环境,人的观景尺度是微观的。形胜空间的地标特征,是由人在环境中所感观到的山水景象决定的;此外,这种景象是基于人在环境中的特定位置来观览的。人在此处,才有此景,由此形成观览山水景象的“此在”空间。“此在”空间有时在形胜内部,有时则在其外。这样一来,对形胜地标特征的发掘,即转化为形胜的山水“景象”,和定位山水景象的“此在”空间的确立。
 
 
3.2资借“地利”形势
 
除了山水地标特征,形胜因借险要地形,具有人居地利价值,使其成为区域交通往来的关键枢纽,史料中称其为“形势”④。如黄河禹门“秦晋之交——山绵亘千万叠,横空遮绝不使与之通”;舜都蒲坂“河中之地,左右王都。介雍、豫之交,扼秦、晋之喉,抚幽、并之背,以大势论之则为关中陕洛之枢而扼其要。盖形势居要,所谓得之者雄。被山带河,四邻多变,当今天下之要地,扼天下之吭而抚其背”[15];潼关天险“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由黄河形胜的形势论可发现,禹门水口一线、蒲坂黄河中洲、潼关巨湾回环……这些特有的山水之“形”,被放置在区域人居的大“势”中审察,进而被赋予了“秦晋咽喉”“两京中枢”“三省锁钥”等新的山水含义,即形胜的形势地利;同时,为了实现这种地利,就要通过人居建设的巧妙选址,来达成对自然险要地形的利用。例如东、西禹庙分别坐落在东岸山脚下的岩穴上与西岸黄河边的石洲中,两庙一线共同实现对黄河收束口的交通控制;蒲州城西控黄河蒲津渡,东锁峨嵋岭与中条山之间的蒲坂关,控据晋、陕黄河两岸;潼关城北临黄河天堑居高临下,南靠秦岭禁谷横断东西,东锁黄巷坂,有“一夫当关”之势。最终,依托形胜,构建了人居环境的山水防御体系,形成了由宏观区域交通关系来决定山水防御建置的形胜选址依据。
 
3.3“四望”山水景致
 
为了将优越的山水资源和大地景观要素纳入形胜景观格局,势必要达成人工建设与自然山水环境的借景关系。例如黄河禹门的明德宫“画阁临崖结构雄,翚飞屹立半虚空”,临思阁“一石峰危出半流,步石磴,登绝顶,顶有临思阁”,看河楼“河山胜概,千里一目,亦天下之伟观也”[16]等;舜都蒲坂的鹳雀楼“前瞻中条,下瞰大河”,普救寺“望分条华东南伏,影接星河上下长”,鼓楼“条岭云开丽瞬日,涑水泽远千儒风”,薰风台“君今蒲坂去,门对首阳开”等;潼关天险的山河一览楼“露华泛滟仙人掌,黄河见说来天际”,十二连城“连山堑谷亘西南”,正观塔“直对城西南凤凰山之最峻处”[17]等。
 
 
以上景点所涉及的山水景观要素,有的在基址内部,成为人工建设的依托对象;有的在基址周边,成为人工建设的近观对象;有的则属于远阔的观览范畴,成为人工建设的取景对象。由此形成了以建设基址为圆心,观望四方的视域山水大环,将基址内部、周野四郊及目之所及这3个圈层坐标的全部山水,综合在一个“四望”⑤的山水环幕之中,形成了人居建设的“四望山水”成果。例如禹门“北顾巨峡,丹崖翠壁……西则连山宛宛而去;东视大山,巍然与天浮;南望洪涛漫流,石洲沙渚……渺然出没,太华,潼关,雍、豫诸山,仿佛见之”[18];蒲洲“河中之地,左右王都、黄河北来、太华南倚,总水陆之形胜,郁关河之气色”[19];潼关天险“关之南,秦岭雄峙;东南有禁谷之险。禁谷南设十二连城,以防秦岭诸谷;北有洛、渭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则华岳三峰,耸环诸山,高出云霄”[20]。
 
 
可见,形胜中所有的山水要素,都是通过人在现场环境中的真实感观途径发掘的。以人的感观为媒介,确定了人居环境的一系列观景点位,这些点位即成为坐拥内部山水、据控周野山水、观览远景山水的最佳“取景器”。观景点位上的景观建筑,共同凝聚成一个以建设基址为圆心,环控四方的“四望山水”体系,由此产生由外在“山水坐标”决定内部“观景点位”的景观设计路径,反映出形胜景观格局的观景点的发掘机制。
 
 
3.4赋予人文“秩序”
 
形胜景观格局具有特定的人文内涵。文献中普遍有“人格化”“文态化”“意义化”的形胜评述语境,进而衍生出与潜在自然秩序相契合的深层文化秩序,并依存相应的文化秩序衍生出形胜景观特有的人文内涵。如黄河禹门中的“门”文化:“望见群山,即求罅以当之……谓门以两岸对峙为义,如秦之长门,吴之天门,越之石门,水贯其中而可以涉,可以乱,可以沿溯者,皆可以称之。至于门之左,以瞻门右之阜,河束如带,似可超跃。[21]”舜都蒲坂的“关河”文化,“控据关河,山川要会……若夫外则环以洪流,内则屏以中条……河中之地,黄河北来,太华南倚,有羊肠、底柱之险,浊河、孟门之限,以轘辕为襟带谓洛阳也,与关中为表里,总水陆之形势,郁关河之气色”[19];潼关天险的“丸泥”文化,“封一丸而求清。若用备不虞,取诸系象,作帮畿之襟带……[22]”

黄河形胜景观格局的5个形成机理

 
 
为实现“心象山水”的景观成果,就必须通过形胜中对景观点位进行标识,将相对宏观和抽象的人文秩序,转化成为可以具象感观的点位关系。例如龙门黄河两岸东、西禹庙之间,一系列标志性建筑隔河呼应、对望的关系(图2);蒲州城市景观中轴线序列,以及鹳雀楼、普救寺塔、万固寺塔“三点”之间的揽望关系(图3);潼关麒麟山与象、凤诸山以及黄河砥柱石共同形成的城市“小三角”鼎峙关系(图4)。

黄河形胜景观格局的5个形成机理

通过观景点位的布局关系、轴线关系、视线关系等,人工构筑成为标识人文秩序的手段与媒介,由此形成了形胜景观格局的点位关系构建机制。
 
3.5构建“整体”格局

黄河形胜景观格局的5个形成机理
 
综上4个阶段后,可推演出4种山水景观形态:自然地标的山水,据险防御的山水,环望的山水,文化的山水,它们又可共同凝成形胜的山水。黄河禹门是形胜中的风景建设,舜都蒲坂是形胜中的都城建设,潼关天险则是形胜中的军事建设。虽然人居建设的功能需求不尽相同,但形胜景观格局的内在机理却是相通的,都是通过对山水环境的审察与评价,在因借山水的过程中,将人居需求与自然特色紧密结合,塑造了不同类型的“山水景观”,并形成各维度中人居因素的共有结构,进而将山水、区域、建设、文化等不同类型的空间要素统筹起来,最终由自然地标、区域交通、选址基地、山水坐标、景观建筑、山水人文秩序这六大要素共同构成形胜景观格局的基本空间范式(图5~7)。
 
黄河形胜景观格局的5个形成机理
 
纵观构建形胜景观格局的基本思路,就是根据自然地理空间的特殊性,体现区域交通的枢纽性、山水景观空间的优越性和文化内涵的凝聚性,最终达成多要素和多尺度的整体景观格局,由此形成地理“景象”-区域“形势”-山水“四望”-人文“心象”-整体“因借”的历史实践路径,得出在山水基准-防御山水建置-大环山水坐标-人文山水秩序-人居山水形胜5个阶段性的山水景观营造成果,呈现出一条构建形胜景观格局的方法路径(图8):
 
1)确定“此在”基准、定位山水地标;
 
2)资借地险防御,选择山水基址;
 
3)收揽大环山水、发掘观景点位;
 
4)赋予人文秩序、建立点位关系;
 
5)缔造形胜山水、构建形胜景观格局。可见,形胜景观格局的本质体现就是在探寻山水空间的内在秩序,寻求地标、地利、地望、文地、地景等不同层面中的山水意义和美学价值,以此指导人居建设,最终凝成人居环境的形胜景观风貌。
 
4结语
 
黄河形胜景观格局的本质是在人居建设过程中因循地利、因地制宜,伴随着区域、城市与风景的规划审度、相址择位,而同时达成的一种“人居营造的山水成果”,即经过升华的“人居化的山水”。本研究对反思山水传统的现代价值缺失,进一步认识山水风景的核心精神,厘清山水风景营造的固有形式和内在结构,揭示传统人居的内核与营建逻辑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启示,对生态基底脆弱、历史积淀深厚的黄河中游地区城乡发展模式探索、本土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意义深远!
 
>更多关于黄河中游黄河形胜景观格局的营造机理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