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传统村落与自然景观耦合的地方性特征研究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浙江传统村落与自然景观耦合的地方性特征研究

日期:2023-07-31 09:50:29     作者:张琳    浏览:0    
核心提示:浙江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悠久的历史文化蕴藏着丰富的自然风貌和人文风俗,“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自然景观特质为传统村落演化、保护、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禀赋[14]。截至2022年7月,浙江省共636个传统村落被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数量位居全国第三。
国土空间治理视角下浙江传统村落与自然景观耦合的地方性特征研究
 
摘要:国土空间规划是中国新时代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规划领域的重大变革,乡村规划是其中的基础和关键,而传统村落是乡村规划中传承自然乡土文化的主要载体,需从生态文明和地方性的视角进行科学规划。以浙江省传统村落为例,运用ArcGIS等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及与山、水、林、田、海等自然要素的关联特征,从聚落与自然的格局关系视角,发现了浙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数量与自然要素丰度双聚集、山形水势结构清晰、自然要素叠加关系明显等地方性空间特质。

在此基础上提出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中传统村落全域全要素的保护理念和以地方性为依据的“重点连片、次类带状、单一点状”的分类规划路径,探索集中连片保护理念下进一步提升传统村落自然风貌特色的规划方法,为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乡村地区作为中国陆域土地利用最主要的空间形态,在国土空间规划和人居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2019年,自然资源部在《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中明确了乡村地区国土空间规划要求,提出划分县域村庄类型、统筹乡村全域空间管控等规划途径,以推进乡村地域空间重构[2]。
 
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是最具实操性的乡村地区空间治理层级[3],承担重要的自然资源和风貌保护功能,是推动乡镇地域各类空间资源有序开发利用的关键。同时,村庄规划需要以乡村振兴为目标,统筹村庄全域要素,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统一生命体观念逐步融入乡村振兴范畴。在国土空间治理背景下,村庄规划中村庄的地方性内涵由单一聚落内部人文物质空间向聚落外部的自然生态空间、农业生产空间和人居环境空间所构成的完整地理单元逐渐演变,实现乡村全域覆盖和全要素统筹对于乡镇级空间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英美等发达国家对于景观地方性的地理学、建筑学研究较为完善,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学者对其内涵进行更加丰富的解读,认为景观是不同区域地方性的反映及表达[4]。直到近10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证明了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地方性对于生态空间、身份认同的重要性[5],如何利用景观地方性影响空间布局[6]、改善村镇环境[7]、延续空间文脉[8]、修复生态本底[9]的作用逐渐被人们重视。总之,地方性是地方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耦合适应的结果,也是城乡景观中用以证明和保持人们自我身份与地方认同的关键。

传统村落是地方性表征最多样化的空间载体,对于乡镇全域全要素国土空间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在村镇领域关于景观地方性的研究近年来主要集中在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规划策略、景观感知等方面,如汪芳等从乡村规划的地方性表达入手,分析乡村地域的地方性认知规律以及与乡村旅游的关系[10];刘滨谊等根据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生态要素的分析,旨在为干旱气候区构建水、绿、人三者和谐共生的生态人居环境[11];张琳等通过解析村民对传统村落的景观依恋感知,提出乡村景观内生性保护策略建议[12];王为等通过对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中水龙宫便民设施、西街民宿、练泥池茶室3个案例的解读,探讨了历史建筑原型保护思路[13]。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当前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研究对象多基于单一尺度的视角来对小区域人文物质空间体系的景观形态、建筑符号等表象特征进行解读分析,缺乏对传统村落整体自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深入探讨。



研究方法多采用核密度分析、地理探测器等传统空间分析方法证实传统村落的空间异质性,但忽视了典型村落特征的图示化表达,导致既有结论不够完整。缺少对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的政策要求与传统村落地方性保护结合的深入思考。因此,从全域自然要素是乡土景观地方性重要内核的视角出发,厘清传统村落选址、形成、演化与自然景观要素的内在地方性联系,探讨更加系统的区域连续性传统村落保护方法,从国土空间整体上提取传统村落自然空间景观特征与价值才能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真正实现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保护与传承,实现不同维度空间内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与耦合。
 
因此,研究以浙江省国家级传统村落(五批,636个)为例,运用ArcGIS软件,综合使用最邻近距离指数、不平衡指数法、空间相关等数理统计与方法,按照“特征-格局-路径”的研究逻辑,探究浙江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山水林田海”等自然景观的空间关联格局,总结其地方性空间模式,以期在国土空间治理背景下,为浙江省合理保护传统村落提供地方性的视角与思路,提升传统村落规划在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地位。
 
1研究对象、数据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浙江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太湖流域以南,面积10.55万km2,地貌类型众多,仅丘陵和山地就占到总面积的74.63%,平原占20.32%,河流湖泊占5.05%。浙江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悠久的历史文化蕴藏着丰富的自然风貌和人文风俗,“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自然景观特质为传统村落演化、保护、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禀赋[14]。截至2022年7月,浙江省共636个传统村落被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数量位居全国第三。
 
1.2数据来源
 
研究基于百度卫星图像识别,以及2021年12月—2022年10月在金华、丽水、嘉兴、杭州、宁波等地传统村落实地调研信息,了解到村落与周边山林、水系、农田的特殊联系,如在海拔较高地区,沿山坡分布的村落周围植被覆盖率高,且与水系保持一定距离,其农田主要通过对村落周围山地的开垦而来,形成梯田景观。而在平原水网地区,水网密布,村落皆临水而建,多数随河流呈带状分布,建筑及耕地布局较为整齐,村落内部紧凑。由此可见,原有自然景观要素影响着村落初始布局与形态,村落自身经过演化又塑造着自然景观的肌理与功能。

因此,将自然要素主要提炼为“水、山、林、田、海”五要素。浙江传统村落点坐标数据来源于全球变化数据仓储电子杂志发表的数据集(http://www.geodoi.ac.cn/)[15-17]。土地利用、水系等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院数据平台(http://kmap.ckcest.cn/),地理数据精度统一处理为1km栅格。
 
1.3研究方法
 
目前,研究空间分布聚散类型与状态的方法主要包括核密度、最邻近距离指数、不平衡系数等,其中核密度分析能较好反映探测空间中的点要素密度值,而不平衡系数能定量反映区域间不协调程度,最邻近距离指数能反映区域空间内要素邻近情况,以上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研究某一对象的分布特征[18]。为此,本研究采用核密度分析反映浙江传统村落密度属性,最邻近距离法测定浙江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类型;不平衡指数法测算空间分布状态。
 
2结果
 
2.1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类型特征
 
浙江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由于自然景观因素影响,呈现出独特性[14]。在省域尺度上,传统村落可简化为点状要素,根据运算得出浙江省传统村落的平均观测距离为5479m,预期平均距离为7721m,最邻近指数R=0.61<1,表示浙江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根据不平衡指数观察其分布均衡状态,得出S=0.57,介于0~1之间,表示浙江省传统村落在省域尺度上空间分布不均衡。
 
2.2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密度特征

 
浙江省传统村落核密度值的分布特征呈东北向西南递增的态势(图1)。从分布结构看,整体表现为单核集聚特征。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浙西南地区,呈面积较大的“团块状”分布;中东部地区是次聚集区,呈较小面积“斑块状”分布;北部和东南地区核密度数值较低,呈零散“星点状”分布[14]。

从市域尺度上,丽水、金华及其交界处是全省传统村落分布的集聚中心;杭州、衢州交界处是中西部地区传统村落集聚区;台州西部是中东部地区集聚区;湖州、嘉兴、绍兴、宁波、舟山、温州的传统村落核密度值较低,聚集程度较低[19]。从县域尺度来看,松阳县传统村落在浙江省内数量最多,达到75个;县域分布最稀疏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杭嘉湖平原地区、东部沿海地区,这一区域传统村落仅有10个,与西南部丘陵地区对比明显。
 
>更多关于浙江传统村落与自然景观耦合的地方性特征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