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然的3个广州河流生境修复实践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基于自然的3个广州河流生境修复实践

日期:2023-07-23 15:57:42     作者:许哲瑶    浏览:0    
核心提示:场地位于广州海珠国家湿地边缘、城市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交界的感潮河涌——西江涌,研究区域面积为150hm2。研究目标是基于动态自然过程的河流生境修复策略恢复范围内西江涌2km长的河道生境。区域年降雨量约为1783.8mm,汛期(4—9月)降雨量占年总量的80.6%。
 基于自然的河流生境修复实践
 
2.1现状问题分析
 
场地位于广州海珠国家湿地边缘、城市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交界的感潮河涌——西江涌,研究区域面积为150hm2。研究目标是基于动态自然过程的河流生境修复策略恢复范围内西江涌2km长的河道生境。区域年降雨量约为1783.8mm,汛期(4—9月)降雨量占年总量的80.6%。地处珠江三角洲的近入海口,是东北亚和我国重要的候鸟迁徙路线汇合地和中途停歇地。
 
西江涌属于珠江水系,水源补给来自与珠江相连的感潮河涌——石榴岗河。其潮汐动态过程特征为:最高潮位2.53m,最低潮位-2.20m,多年平均高潮位0.8m,多年平均低潮位-0.59m,平均潮差1.39m[27],潮差年际变化不大,但是年内变化较大。一天内出现2次高潮和2次低潮,涨落潮特征为涨潮历时短,落潮历时长,4—10月更为明显。汛期涨潮历时一般为5h左右、落潮历时一般在7h以上,枯水期涨潮历时一般为5h以上、落潮历时一般在6h以上。
 
因此,西江涌具有江心洲湖泊、河涌、涌沟与果林镶嵌交错的潮间带复合湿地,对鸟类迁徙途中的停歇、觅食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也对城市雨洪调蓄发挥着重要作用。
 
 
涌沟-半自然果林镶嵌复合湿地是连通感潮河涌面积最大的湿地类型,其中发达的滘、涌潮汐叉道,呈弯曲蜿蜒状,湿地生态系统受潮汐涨、落作用,滘、涌水网随之潮灌、潮排。数百年来,采用滘、涌水源灌溉,挖掘淤泥培基的传统生产方式,充分体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对于疏通滘、涌,增加果林土壤肥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湿地环境的稳定。

基于自然的3个广州河流生境修复实践

自20世纪70年代起,为满足防洪需要,联围筑坝,兴修堤防,割裂了河涌间的水文联系。滘、涌因水陆交替而形成的自然驳岸被破坏,加之农田、建筑用地的不断侵占,大幅减弱了潮汐动力,改变了自然的水文情势,造成水流不畅、河道(滘、涌)淤积和水质污染加重;同时,城市发展加快、周边社区环境管理欠缺、果园种植农药和化肥的施用,导致了河涌湿地面源污染的加重(图1)。
 
>更多关于基于河流动态自然过程的生境修复策略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