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名胜的3个形成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惠山名胜的3个形成

日期:2023-07-22 23:07:35     作者:范小凤    浏览:0    
核心提示:惠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名胜形成的重要基础。惠山是浙江天目山支脉由东向西绵延的山脉,高328m,周长约20km,有“江南第一山”之称。山有九峰,由西北向东南望去,如苍龙盘踞。峰各有涧,涧各有坞,尤以锡惠两山之间的黄公涧和白石坞为最胜。
惠山名胜的形成

  惠山名胜的3个形成
 
根据唐代、元代、明代和清代4个主要时期文献中记载的惠山地区的名胜古迹,绘制惠山名胜历史沿革图(图2)。总体来看,名胜内涵经历史层层积淀,数量逐渐丰富,内容趋于复杂,呈现多主体要素此消彼长、不断变化的机制。
 
2.1自然山水之胜
 
惠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名胜形成的重要基础。惠山是浙江天目山支脉由东向西绵延的山脉,高328m,周长约20km,有“江南第一山”之称。山有九峰,由西北向东南望去,如苍龙盘踞。峰各有涧,涧各有坞,尤以锡惠两山之间的黄公涧和白石坞为最胜。山多泉水,惠山“以泉名天下,泉之故于山为大”[13]6,泉水源自第一峰与锡山之间的岩石中,据历代文献记载,泉源不下三四十处[14],不仅造就了惠山众多泉池溪涧的美景,也为人类的居住繁衍提供了条件。山泉东流汇入梁溪,南达太湖,发达的水系交通使众多文人墨客流连此地,由此开启了惠山名胜长达千年的营建历程。
 
2.2“地以人胜”的名胜发展观
 
名胜的核心价值是人,惠山名胜的发展过程与名人息息相关。早期的惠山,以泉水之胜成为锡之名峰;战国时期,黄歇徙封路过白石坞,饮马于此,春申涧由此得名,锡惠两山之间又有秦皇坞,亦因秦始皇东巡而被记载流传;魏晋南北朝时期,孝子华宝的事迹和长史湛挺的归隐,为惠山留下了华坡和历山草堂,继而形成了华孝子故址、华孝子祠和惠山寺等胜迹;唐代惠山寺不断营建,在陆羽、若冰、李德裕等名人的影响下,惠山泉逐渐成名,惠山名胜进入萌芽期;宋元时,借“天下第二泉”之名,惠山成为一大名胜,继而吸引了宋高宗、孟忠厚、苏轼、苏舜钦、倪瓒、尤袤等名宦逸士前来游览寓居,诗篇碑刻空前繁盛,更加丰富了惠山的人文景观内涵;明代,惠山脚下兴建了众多的私家园墅,书院和诗社兴盛,秦氏家族及邵宝等人的活动,推动了惠山东麓祠堂与园林景观的营建,丰富了惠山名胜的内涵;清代,惠山脚下祠堂建设如火如荼,康熙、乾隆的数次南巡将惠山名胜推向鼎盛。
 
2.3以天下第二泉名胜的形成过程为例
 
唐代以前,惠山地区人类活动相对稀少。惠山泉水源于山石,发于自然,文人士子多以“慧山泉”“慧泉”称之①。从早期的诗文中可以看出,慧山泉水质清冽,宜于烹茶②。唐上元初(约760年),陆羽途经无锡,访友皇甫冉,因病留宿在惠山寺,并作《慧山寺记》一文。文中仅用20余字描写了惠山的泉水:“夫江南山浅土薄,不有流水。而此山,泉源滂注崖谷,下溉田十余顷”[15]。可以看到,陆羽并未提及惠山泉水宜于烹茶一事。到唐代中期(约814年),文人张又新写《煎茶水记》一文,这是能够看到的最早描写慧山泉为天下第二的文章,品评山水的说法亦源于此。
 
张又新描述了陆羽与李季卿会面一事,提及陆向李介绍了天下20种水的优劣;文中同时罗列了刘伯刍认为的7种宜茶之水。在以上2个对于水质的排序中,无锡惠山石泉水均列第二[16]。虽然其他描写李季卿与陆羽会面的文章,如《新唐书·陆羽传》《封氏闻见记》,均未提及两人品评山水一事,而且,当时学界对于张又新《煎茶水记》里有关陆羽说法的真实性已有微词,如宋人欧阳修称其为妄狂险谲之士,其言难信,质疑此并非陆羽所说[17]。
 
但是,此时陆羽已被称为“茶神”,其著作《茶经》广为流传,在茶界享有很高的地位。时人或知品评泉水一说并非真实,但并不影响慧山泉以天下第二之名煊于全国。唐代末期,借茶圣之名,世人多以“陆子泉”和“第二泉”称之,自此,天下第二泉开始向名胜转变。
 
 
经宋元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天下第二泉的文化内涵愈发深厚。文人以饮陆羽品评的泉水为幸,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前来品泉观景,题诗作画,因此产生了众多与惠山泉有关的诗文和绘画作品。《惠山集》中收录了宋元时期的惠山诗文共93首,其中直接描写惠山泉的高达27首,部分描写惠山的诗文里,也间接提及惠山泉[18]。另据学者统计[19],宋元诗歌中与惠山泉有关的诗词多达百首,多围绕天下第二之名和陆羽展开。

惠山名胜的3个形成
 
始于自然的泉水,注入了名人的精神意蕴,文学作品继而丰富了其文化内涵,后人慕其名,追其迹,终成“天下第二泉”名胜。与二泉之名相为表里的院落景观,作为名胜的物质实体,基本沿用了元代“三池一堂一亭一祠”的布局,经历代修缮,延续至今(图3)。3
 
>更多关于惠山名胜的传承机制探析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