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公园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关联理论解析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南京公园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关联理论解析

日期:2023-07-11 23:51:18     浏览:0    
核心提示:南京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其绿色生态的空间属性与商业、道路等灰色空间耦合协同。如果将城市功能要素离散化为个体,那么其位置的选择会受到城市其他要素空间分布的影响,即个体的空间位置选择是该个体与其他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27]。
摘要:探究公园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的分布关系及其演变特征,是促进二者高效协同发展的基础。基于PoI及土地利用数据,借助核密度分析、双变量Ripley's  K函数等方法,以南京为例揭示了2012. 2016. 2020年公园绿地、各城市功能空间的时空关联关系及其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公园绿地、各城市功能空间分布呈现古城聚集并向主城外围扩散趋势;2)主城区范围内,分别以公园绿地视角观察功能空间、以功能空间视角观察公园绿地,均呈现逐年减弱的聚集趋势,且距离I}7值、变化趋势双向趋同;3)古城区范围内,城市功能空间在公园绿地周边聚集,除商业、居住空间聚集强度先增加后降低外,其余均持续增强,而公园绿地在各城市功能空间周边呈现逐年减弱的离散模式。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公园绿地与城市空间演化理论,为二者高效协同和高品质人居环境营造提供科学支撑和规划依据。
 
关键词:风景园林;公园绿地;城市功能空间;时空关联;POI ;双变量Ripley's K函数;南京
 
公园绿地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具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生态维护、环境美化、减灾避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早期国内外学者多聚焦于公园绿地的景观规划设计与理念、雨水滞蓄、冷岛效应和滞尘效果等功能定性及优化策略研究[1-3]。近年来,关于城市尺度或都市区尺度的公园绿地景观格局、服务供需和异质化影响机制等量化研究逐渐增多[4-7]。

城市功能空间属于微观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类型是其有效表征[8]。19世纪末,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加速,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盖迪斯的“区域规划”、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等城市功能空间经典理论相继提出,阿隆索的城市功能分区解释模型(竞租模型)通过土地供给中的竞价决定最适区位[9],进一步揭示了城市功能空间的分布规律。近年来,相关学者多关注功能空间分异特征、城市功能区划分与识别、城市功能空间布局优化等研究,并逐步探究其发展过程、机制和效应[10-13]。

城市空间扩张及重构导致城市功能布局和地域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城市功能空间交互耦合关系研究成为地理、城乡规划等学科持续关注的热点[14-17]。公园绿地作为城市功能空间的一部分,与其他城市功能空间的关联程度和状态可揭示城市内部提质增效进程及绿色可持续发展水平。然而,公园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的关联研究多围绕居住、交通、商业等单一功能,以及增值、可达等单向作用[18-19],缺少双向的系统关联探究,且多为单一时间断面、单一尺度空间,因此公园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的交互演化规律有待进一步探索。
 
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作为重要的空间地理大数据之一,可以实时描述地理实体的坐标、名称、地址等信息,具有样本量大、涵盖信息细致、数据来源广等优势[20]。POI数据已在城市功能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多成果[21],并在揭示交通站点、零售业等小尺度要素集散程度的基础上[22-23],逐渐应用于风景区、居住区、商业区等较大尺度要素的空间格局研究[20,23-24]。其中,基于POI的村镇聚落、商业网点等城市空间动态演变及其驱动力研究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24-25]。 
 
城市发展由增量扩张型向存量挖潜型转变,因此亟须开展城市修补,持续挖潜增绿。“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则进一步强调了公园绿地与城市空间的深度融合,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与品质提升。为此,本文利用连续时间断面的POI数据,借助双变量Ripley's K函数格局分析方法,探究公园绿地与居住、交通、公共服务等城市功能空间是否在空间上存在某种依赖关系,以及这种依赖关系如何演变,从而揭示时空关联规律,以期为城市内涵发展阶段二者的协同发展及城市空间的利益调控提供理论支撑,促进城市空间的健康转型和绿色可持续发展。

南京公园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关联理论解析
 
1  公园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关联理论解析
 
中国东部地区大城市早期的快速发展阶段以生产、服务功能为主,经济水平的大幅提升致使空间扩张、生态环境受创,公园绿地本身的作用与价值未被充分挖掘利用[8]。随着城市进入提质增效发展阶段,亟须协同公共服务、居住、交通、商业等功能空间建设城市生态网络和公园绿地体系,形成公园绿地与各类城市功能空间交错分布的格局,进而促进公平共享、环境优良的新型城市形态的构建。因此,对于公园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关联研究的关注度不断提升,而“绿地与城市空间耦合理论”的提出,从耦合模式、过程和功能3个方面为公园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的关联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26]。
 
南京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其绿色生态的空间属性与商业、道路等灰色空间耦合协同。如果将城市功能要素离散化为个体,那么其位置的选择会受到城市其他要素空间分布的影响,即个体的空间位置选择是该个体与其他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27]。

以保护和利用自然本底为导向的公园绿地,对城市空间结构、用地布局和发展方向均具有重要影响[28],而功能空间一方面相互协同压缩公园绿地布局,另一方面在扩张进程中也会促进公园绿地的新 增[29]。其中,对居住空间进行建设开发或优化提升,会对公园绿地产生协同促进或竞争博弈的影响[29],公园绿地则对房产增值效益、居民择居偏好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吸引居住空间在其周边聚集[18];交通路网及设施周边的街旁绿地和街头游园承担了人流集散、中转休憩、景观欣赏等功能,同时也可以保障公园绿地的可达性,使居民能够便捷享有绿色空间[19],交通便利是公园绿地布局的先决条件,交通设施的布局也会带动公园绿地增长[30];公园、景点在一定程度上对酒店价格、商业用地密度、零售业销售水平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31-33],商业服务设施对景观环境和休憩设施也具有较强的内在需求。

在探究城市公园绿地格局变化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中,由于公园绿地等开放空间具有公共性与公益性特征,因此文化遗迹、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公共服务空间对其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34],但工业生产空间在利益驱使下会压缩公园绿地的布局空间[14],同时在城市“退二进三”的进程中,公园绿地与工业生产空间的关联也会逐渐减弱。可见,公园绿地与各城市功能空间普遍存在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
 
>更多关于南京公园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