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开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游憩服务评价并提出优化指引策略,对保护传承长城文化资源、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带动周边旅游发展均具有突出意义和重要影响,可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多源数据,运用ENVI4.8和ArcGIS10.5软件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现有游憩服务水平进行综合评判,并依据评估结果提出优化发展指引。
【结果】根据国家文化公园的内涵和特质丰富了文化性指标,构建了适用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游憩服务评价体系,有效评估了现有游憩资源的游憩服务潜力和已有开发水平。结果表明:
1)游憩潜力和游憩机会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度,区域开发基本依托游憩资源现状,整体较为合理,但局部地区不匹配,特别是居庸路、黄花路、古北口和马兰路4个重点区域周边多为低潜力-高机会地区;
2)游憩服务评价结果被量化到各乡镇后,呈现出与量化前不同的分析结果,游憩潜力与游憩机会较为匹配的乡镇仅11个,游憩潜力大于游憩机会的乡镇共12个,可考虑优先开发建设,剩余19个乡镇存在现有资源利用趋于饱和的现象;
3)80%的现有游憩景点具备高游憩机会,景点周边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备,但仅有67.15%的现有游憩景点位于高潜力地区,存在游憩机会浪费现象。
1)游憩潜力和游憩机会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度,区域开发基本依托游憩资源现状,整体较为合理,但局部地区不匹配,特别是居庸路、黄花路、古北口和马兰路4个重点区域周边多为低潜力-高机会地区;
2)游憩服务评价结果被量化到各乡镇后,呈现出与量化前不同的分析结果,游憩潜力与游憩机会较为匹配的乡镇仅11个,游憩潜力大于游憩机会的乡镇共12个,可考虑优先开发建设,剩余19个乡镇存在现有资源利用趋于饱和的现象;
3)80%的现有游憩景点具备高游憩机会,景点周边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备,但仅有67.15%的现有游憩景点位于高潜力地区,存在游憩机会浪费现象。
【结论】游憩服务评价结果可以揭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现有70个景点、22个自然保护区和42个乡镇的游憩服务现状,帮助政府等建设主体了解区域整体发展状况,识别优先开发建设区域,合理制定优化发展策略。
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其建设对保护传承文化资源、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带动周边旅游发展均具有突出意义和重要影响[1]。国家文化公园概念自2017年提出至2023年已有6年,现有研究对其内涵、源流、特质和意蕴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和界定,并形成一定的共识[2-6]。国家文化公园有别于国家公园、国家历史公园、文化线路、遗产廊道、线性文化遗产等已有概念,着重体现“共同体思想”的价值意蕴[2],强调完整性保护和融合性发展[3],不仅包含核心遗产,还涉及公园内的其他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遗产与其他文化要素融合发展,是国家文化公园价值实现的本质过程[6]。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因地处首都关键区位,长期拥有旺盛的旅游市场[7],其范围内开放的长城景区久在最大游客承载量之下运行,由于游览资源开放不足,民间自主开放长城段、游客登临未开放长城段等情况层出不穷,因此,提高长城资源开放率,优化长城游憩品质成为当务之急。
除长城遗址以外,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范围内还有大量皇家陵寝、寺庙园林和古村落等文化资源,以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等自然资源。但目前各类资源分布不均衡,资源价值与利用程度不匹配,整体缺乏科学的价值评估体系,同时,长城遗址作为核心遗产对区域文化和社会的带动作用有待提升,亟须行之有效的资源整合方法。
除长城遗址以外,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范围内还有大量皇家陵寝、寺庙园林和古村落等文化资源,以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等自然资源。但目前各类资源分布不均衡,资源价值与利用程度不匹配,整体缺乏科学的价值评估体系,同时,长城遗址作为核心遗产对区域文化和社会的带动作用有待提升,亟须行之有效的资源整合方法。
游憩服务是指以自然或半自然景观为基础的生态系统为人们提供娱乐休闲文化的服务[8-9]。对游憩服务进行量化评估,从而为区域游憩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游憩服务的优化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已受到相关专业的广泛关注[10-26],相关研究多采用空间分析法[10-12]、价值货币法[13]、物质量评估法[14-22]和偏好评估法[26]等方法,对游憩服务特征[10-12]、游憩服务价值[13-15]、游憩服务能力[16-19]和供需关系[20-22]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和测度。
对此,风景园林、生态和规划领域的学者常用物质量评估法,并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联系起来,用物理数量表征生态系统服务的现有或潜在供给量,并进行游憩服务制图。但该方法存在主观性强、计算量纲难以确定等问题[16],需根据不同类型游憩空间的特征选取评价指标并确定权重。中国不少学者在国外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县域、风景名胜区、城市公园等各种尺度、类型游憩空间的游憩服务评价指标体系[15-19],这些评价指标多偏重自然资源和游憩设施,涉及文化层面的指标比较单薄,仅包含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在于深度挖掘文化价值,整合现有游憩资源,因此笔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丰富文化性指标,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为研究对象,构建适用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游憩服务评价体系,对现有资源的游憩服务潜力和已有开发水平进行综合评估,从而提出优化指引策略,为区域内游憩资源开发和游憩服务能力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对此,风景园林、生态和规划领域的学者常用物质量评估法,并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联系起来,用物理数量表征生态系统服务的现有或潜在供给量,并进行游憩服务制图。但该方法存在主观性强、计算量纲难以确定等问题[16],需根据不同类型游憩空间的特征选取评价指标并确定权重。中国不少学者在国外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县域、风景名胜区、城市公园等各种尺度、类型游憩空间的游憩服务评价指标体系[15-19],这些评价指标多偏重自然资源和游憩设施,涉及文化层面的指标比较单薄,仅包含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在于深度挖掘文化价值,整合现有游憩资源,因此笔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丰富文化性指标,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为研究对象,构建适用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游憩服务评价体系,对现有资源的游憩服务潜力和已有开发水平进行综合评估,从而提出优化指引策略,为区域内游憩资源开发和游憩服务能力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区域概况
根据《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①(以下简称《建设保护规划》)可知,本研究区域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总面积4929.29km2,涉及平谷区、密云区、怀柔区、延庆区、昌平区和门头沟区6个区,共计42个乡镇,内部包含长城遗存、保护区和游憩景点等多种类型文化资源。北京段长城修筑于北京北部的燕山和西部的太行山山脉之上,呈半环形分布,包括北齐和明代2个时期的长城。
根据北京市文物局的长城资源认定和调查情况可知,研究区域内长城遗存包含墙体、单体建筑、关堡、相关设施和原材料生产地等多种类型,总计2390处(表1)。同时,研究区域内自然环境总体保存较好,山林地占80%以上,海拔跨度为17~2303m,总体地理特征可概括为“两山四水十八沟”,全域位于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内,包含22处各等级保护区。
按照《建设保护规划》将研究区域内整体空间结构划为“一线、五区、多点”。“一线”是由长城墙体及相近的各类遗存连续构成的长城资源主线,包括北京市长城保护范围和一类建设控制地带,共计2228.02km2;“五区”为马兰路、古北口、黄花路、居庸路、沿河城5个重点区域;现有游憩景点包括各等级景区和区域绿地共计70处,集中分布于5个重点区域内部及周边,呈现局部过度集中、整体不均衡的特点(图1)
根据北京市文物局的长城资源认定和调查情况可知,研究区域内长城遗存包含墙体、单体建筑、关堡、相关设施和原材料生产地等多种类型,总计2390处(表1)。同时,研究区域内自然环境总体保存较好,山林地占80%以上,海拔跨度为17~2303m,总体地理特征可概括为“两山四水十八沟”,全域位于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内,包含22处各等级保护区。
按照《建设保护规划》将研究区域内整体空间结构划为“一线、五区、多点”。“一线”是由长城墙体及相近的各类遗存连续构成的长城资源主线,包括北京市长城保护范围和一类建设控制地带,共计2228.02km2;“五区”为马兰路、古北口、黄花路、居庸路、沿河城5个重点区域;现有游憩景点包括各等级景区和区域绿地共计70处,集中分布于5个重点区域内部及周边,呈现局部过度集中、整体不均衡的特点(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