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以漏泽园为代表的传统乡村公墓,较少受到文化景观学者的关注,在日益重视文化景观遗产的当下,亟须对漏泽园的景观特征进行研究,弥补其在乡村文化景观遗产视角下的研究不足,并为进一步的遗产保护提供基础信息。
【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并结合考古出土发现对漏泽园的文化景观遗产特征进行研究。
【结果】研究发现,漏泽园的文化景观遗产特征表现为选址上邻近佛寺,以不毛之地作为场地,面积规模相对较小,墓穴布局齐整但形制简易,内部常有奠庐并具有完善的排水系统,周边以栅栏墙、边界树以及一角的石质园碑标明边界。
【结论】北宋时,在传统土葬文化和佛教悲田文化的双重影响下,漏泽园通过置办土地、收瘗逝者,开始成为乡村地区一处与周边自然景观迥异的纪念性文化景观场所。研究厘清了中国已运用近千年的漏泽园传统公墓基本文化景观遗产特征,并为其保护及传承提供了理论基础。
文化景观是世界遗产的一个类别[1-2],也是文化地理学的五大研究主题之一,它是指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界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人类活动的结果而形成的景观[3],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2]。
乡村文化景观遗产概念则整合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历史空间、本土知识等多个方面,涵盖所有与传统乡村生产生活有关的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建(构)筑物以及乡村社会风俗、文化技艺等物质与非物质遗产资源[4],属于世界遗产中的进化形成景观[2-5]。
漏泽园作为中国乡村地区的一类公共墓园,是为满足安葬需求,利用乡村资源,结合特定文化而形成的一种与传统乡村生活息息相关的景观,是乡村文化景观遗产的重要类型,也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
集中埋葬这一行为在中国古已有之,但具备一定程度规划设计思想的官办公共墓园则直到宋代三大社会福利①之一的漏泽园出现才成型,并延续至后代。对漏泽园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社科领域中的历史起源[6-7]、组织机构[8]、社会意义[9-10],以及考古领域中的出土铭砖[11]、入土葬具[12]、葬者身份[13]等方面,对漏泽园景观特征的论述则较为零星,无法窥见其整体全貌。本研究以乡村文化景观遗产为切入视角,对漏泽园的文化景观特征进行研究,以期弥补此领域的研究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