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对于景观感知理论的运用大多聚焦在城市景观,与城市景观相比,乡村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低,保留着更完善、更真实的历史风貌格局,更容易使游客产生情感互动、人景交融的积极心理,进而产生更深刻的景观感知。
笔者基于景观感知理论,提出了分析游客对乡村精品线重游意愿的理论框架,并选取了3条当前较受欢迎的乡村精品线作为实证,得到景观感知对游客重游乡村精品线意愿的影响关系。研究表明:
1)游客的景观感知受到可达程度的影响,并作用于游客满意度和地方认同;
2)景观感知包含生态环境、文化历史、休闲游憩、经济生产4个维度,4个维度均显著影响着游客满意度和地方认同,其中文化历史的影响最大,这表明景观的文化性是驱动游客产生地方情感的核心要素;
3)游客对乡村环境的积极情感能提高其对目的地的忠诚度,这一影响路径又反作用于景观感知,这意味着游客的重游意愿越强烈,该乡村环境的生态环境、文化历史、休闲游憩等感知价值越高;
4)从游客的情感状态与行为意愿的互动特征来看,游客更偏好具有原真性和本土性的乡村景观。
1)游客的景观感知受到可达程度的影响,并作用于游客满意度和地方认同;
2)景观感知包含生态环境、文化历史、休闲游憩、经济生产4个维度,4个维度均显著影响着游客满意度和地方认同,其中文化历史的影响最大,这表明景观的文化性是驱动游客产生地方情感的核心要素;
3)游客对乡村环境的积极情感能提高其对目的地的忠诚度,这一影响路径又反作用于景观感知,这意味着游客的重游意愿越强烈,该乡村环境的生态环境、文化历史、休闲游憩等感知价值越高;
4)从游客的情感状态与行为意愿的互动特征来看,游客更偏好具有原真性和本土性的乡村景观。
本研究作为探索性研究,在研究视角、量表设计、模型构建等方面进行了创新,进一步深化了景观感知理论在乡村精品线方面的应用。首先,通过分析游客景观感知、情感状态与重游意愿之间的影响路径,验证了国内外关于景观感知过程的理论,以及景观感知与游客后续重游意愿之间的关系;其次,通过对“景观感知”这一抽象概念进行定量分析,可知乡村精品线的生态环境、文化历史、休闲游憩、经济生产4个维度中,文化历史对激发游客情感互动的作用最强,这为乡村精品线的实践提供了建设依据;最后,关注到人地互动与人际互动是游客对乡村精品线的核心感知内容,尤其表现在游客对乡村精品线倾注了特殊的情感。
以乡村景观为基质构建的多元化历史文化、游憩活动、乡村生活方式,通过对游客触觉、嗅觉、视觉等感官的刺激,能够使静态的乡村景观与动态的游客行为反应产生人地互动关系;乡村淳朴好客的民风,能够使游客与村民产生人际互动,形成温暖美好的社会关系。
这些都对游客的乡村精品线景观感知产生积极影响,使游客产生情景交融的积极心理,提高了游客对目的地的忠诚度,加强了游客的重游意愿。因此,探究影响重游意愿的因素,并反方向思考乡村精品线环境感知要素的构建,能为解决现有乡村精品线存在的对历史人文要素挖掘较浅、游客与环境之间缺乏共情等问题提供理论指导,为今后的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提供方向。
以乡村景观为基质构建的多元化历史文化、游憩活动、乡村生活方式,通过对游客触觉、嗅觉、视觉等感官的刺激,能够使静态的乡村景观与动态的游客行为反应产生人地互动关系;乡村淳朴好客的民风,能够使游客与村民产生人际互动,形成温暖美好的社会关系。
这些都对游客的乡村精品线景观感知产生积极影响,使游客产生情景交融的积极心理,提高了游客对目的地的忠诚度,加强了游客的重游意愿。因此,探究影响重游意愿的因素,并反方向思考乡村精品线环境感知要素的构建,能为解决现有乡村精品线存在的对历史人文要素挖掘较浅、游客与环境之间缺乏共情等问题提供理论指导,为今后的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提供方向。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首先,选取的3个样地虽具有地域特征与特定价值,但并不能代表所有的乡村精品线类型,因此论证过程未能显著体现满意度与地方认同之间的关系,在后续的研究中应考虑对健身康养类、亲子研学类等类型进行深入探讨;其次,对于重游意愿的解释因子研究不足,存在重要因素尚未进行探索,如风险因子、从众心理等;最后,由于疫情原因,采集的数据样本可能存在一定的趋向性和局限性。这些问题有待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