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海岸带韧性景观的6个研究工作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中国未来海岸带韧性景观的6个研究工作

日期:2023-06-13 23:15:50     作者:陈崇贤    浏览:0    
核心提示:海岸带景观系统的动态响应机制分析有待深入,海岸带景观作为人与自然联结的复合景观系统,现有研究难以综合考虑海岸带景观系统的多种动态过程及响应机制,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系统回顾并总结了海岸带韧性景观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研究和最新进展。其中,已有理论研究主要涵盖灾害适应性管理、景观生态系统动态修复、陆海景观资源统筹开发利用等方面,已有实践建设主要在海岸带政策性韧性规划防灾、硬性及软性防御基础设施和适应性漂浮工程技术措施应用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但目前海岸带韧性景观理论与实践在动态分析、学科交叉、政策制定、实际应用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之处。
 
在理论研究上:
 
1)海岸带景观系统的动态响应机制分析有待深入,海岸带景观作为人与自然联结的复合景观系统,现有研究难以综合考虑海岸带景观系统的多种动态过程及响应机制,例如SLAMM模型缺乏风暴潮、社会经济和人际干扰等影响过程,PSR模型缺少系统内各要素间的关系阐述等;
 
2)缺乏多学科交叉合作研究,目前各领域学者分别从灾害学、海洋学、生物学等角度进行海岸带韧性景观理论的相关研究,但缺乏各学科融合的系统性研究,且单一的知识体系无法应对海岸带景观复杂的发展问题,也难以将已有研究发现更加综合地运用到海岸带景观空间规划实践中。

中国未来海岸带韧性景观的6个研究工作
 
在实践建设上:
 
1)综合性海岸带相关政策制度保障力度较弱,目前,各国对海岸带韧性景观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中国针对海岸带管理的相关标准、覆盖范围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制度仍有待完善;
 
2)对韧性视角下海岸带景观建设的相关研究关注度不足,目前大多数海岸带地区应对自然灾害是采用硬性防御基础设施,因此海岸带韧性景观构建的难点在于如何促进其从传统的硬性抵御型景观向生态适应型景观的转变。总体来看,目前海岸带韧性景观主要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关于理论如何落实到实践建设的研究较为欠缺。
 
因此,中国未来海岸带韧性景观的研究工作可聚焦于以下6个方面。
 
在理论研究上:
 
1)完善海岸带景观灾害风险相关评价体系,进一步深入研究灾害的动态影响机制和过程,提高海岸带景观生态系统灾害模拟和预测的精确性,这有助于更全面地对中国海岸带进行灾损评估和针对性地制定防御策略;
 
2)加强气候变化下风险适应措施与生态修复工程的效益评价研究,对海岸带生态受损区域的修复状态进行检测、评价与反馈,可从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方面选取指标开展相关的诊断与评估,有利于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有效信息,推动海岸带景观生态系统的动态修复研究进程;
 
3)构建基于中国国情的海岸带韧性本土化理论框架,立足于陆海统筹视角,建立海岸带陆海统筹生态安全格局,开展多维度、多尺度、多模型耦合分析研究,加强科学、技术与管理在海岸带韧性景观建设研究上的融合,统筹考虑科学规律发现、空间实施技术和管理性政策,实现由静态转向动态、单一转向多维、分散转向综合的研究递进[7]。

中国未来海岸带韧性景观的6个研究工作
 
在实践建设上:
 
1)积极推进海岸带综合管理中国化,中国应加强对构建海岸带韧性景观的重视,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海岸带韧性景观建设融入不同层级的国土空间规划中;同时,对处于海岸带灾害风险高威胁下的沿海区域如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落实重点防护,因海制宜、因地制宜地设立专项韧性规划;
 
2)推动海岸带景观韧性防御网络的构建,积极地将传统防御的线性防护转变为多层次、多功能的带状与块状沿海防灾空间,构筑“点—线—面”韧性防御网络,联系多尺度间的各个系统,提高城市韧性;将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自然风貌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建设具有多重功能的防御性景观基础设施,使其满足生态修复、审美游憩、经济效益等多重需求,将现有城市沿海地带转变为兼具社会价值、服务价值、安全价值的综合性城市滨海公共空间;
 
3)加强中国海岸带适应性景观技术与理念的研究应用,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尤其是融合NbS的理念,充分挖掘海岸带自然要素在韧性景观系统构建中的关键作用,弥补已有工程性防御手段的弊端,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更多关于海岸带韧性景观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