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三江湾红树林湿地怎么设计的6个策略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海口三江湾红树林湿地怎么设计的6个策略

日期:2023-06-13 10:01:03     作者:林佳琪    浏览:0    
核心提示:海口红树林湿地既是连接陆海的自然纽带和生态界面,也是一个完整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但在目前的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过程中,常忽略了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也缺乏对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耦合,
三江湾红树林湿地设计策略
 
海口红树林湿地既是连接陆海的自然纽带和生态界面,也是一个完整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但在目前的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过程中,常忽略了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也缺乏对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耦合,尤其是对多功能耦合与协同的研究,从而限制了生态修复的实际效果。
 
根据三江湾红树林地貌特征、潮汐及水文条件、受破坏前的红树林资源状况,尤其是针对养殖鱼塘退塘还湿、生态服务功能整体优化提升等需求,笔者提出以多功能耦合设计为核心的AMSSDS策略框架,包括适应性策略(adaptivestrategy)、多功能耦合策略(multi-functionalcouplingstrategy)、自然的自我设计策略(naturalself-designstrategy)、空间异质性设计策略(spatialheterogeneitydesignstrategy)、动态设计策略(dynamicdesignstrategy)以及协同共生设计策略(synergisticsymbiosisdesignstrategy)。
 
在上述策略中,各设计要素与场地原环境相互适应。适应性策略强调红树林湿地修复对海岸带环境变化及滨海潮汐变化的适应;多功能耦合策略关联着红树林湿地多样化生态功能的耦合;自然的自我设计策略强调退化、受损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和恢复;空间异质性设计策略是在中观和微观尺度上关注不同生物活动的需求,创造多样化的小微生境;动态设计策略则是在遵循潮汐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实现红树林结构和功能修复的动态适应;协同共生设计策略强化了红树林生命系统的协同性。
 
2.1适应性策略
 
红树林湿地是典型的陆海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因此,无论是红树植物种类选择、群落结构配置、红树林生态系统结构修复,还是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耦合设计,都必须适应海岸带环境变化及潮汐变化。
 
2.2多功能耦合策略
 
红树林湿地是陆海生态过渡带的一种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多样化的生态服务功能。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满足海岸防护、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育、滨海蓝碳等功能,更要对这些生态功能进行耦合设计,实现三江湾红树林湿地各类生态服务功能的协同互促及整体优化提升。
 
2.3自然的自我设计策略
 
红树植物的繁殖体可随水流进行传播,通过自然再生实现自我修复,且恢复后的红树林树种组成与群落结构更适应本土环境。在设计过程中应重视以潮汐、风力、生物传播等自然动力为主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特别是其中生境条件和生物过程①交互作用的过程与机理,强调以自然的自我设计为主。

海口三江湾红树林湿地怎么设计的6个策略
 
2.4空间异质性设计策略
 
由于潮汐、底栖动物和鸟类活动、潮汐水文地貌及生物地貌作用,使得红树林湿地形成了异质性高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空间,从而维持了红树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笔者提出空间异质性设计策略,根据红树林在中观和微观尺度的空间异质性,进行红树林小微环境、小微生境的设计。
 
2.5动态设计策略
 
红树植物的繁殖体可随水流进行传播,通过自然再生实现自我修复,且恢复后的红树林树种组成与群落结构更适应本土环境。在设计过程中应重视以潮汐、风力、生物传播等自然动力为主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特别是其中生境条件和生物过程①交互作用的过程与机理,强调以自然的自我设计为主。
 
在海洋、波浪和潮汐动力的综合作用下,红树林湿地具有独特的“潮去一片绿,潮来一片蓝”的动态节律。在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设计的过程中,应遵循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恢复的动态适应原则,所筛选的红树植物也应适应潮汐水位变动需求。
 
2.6协同共生设计策略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丰富,动植物长期协同进化,鱼、虾、蟹、贝、鸟的生存与红树林息息相关,形成了稳定的、多样性丰富的红树林湿地生命系统。本研究遵循协同共生这一基本策略,考虑潮汐水文、动植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关系,进行三江湾红树林湿地环境要素与生物要素之间的协同设计,形成健康稳定的红树林湿地协同共生系统。
 
>更多关于滨海红树林湿地修复模式及多功能耦合设计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