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带景观风貌保护与空间品质研究成为新兴热点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海岸带景观风貌保护与空间品质研究成为新兴热点

日期:2023-06-11 10:26:29     作者:邵钰涵    浏览:0    
核心提示:海岸带景观资源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自然景观主要指能够凸显海岸风貌的地质特征、动植物特征、生境特征、自然现象特征等,是体现海岸带景观地方性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美学和生态价值。
1回应人本需求:海岸带景观风貌保护与空间品质提升研究成为新兴热点
 
20世纪70年代以来,快速发展的海岸带成为增强区域活力、带动城市发展的潜在媒介。沿海经济发展和人类建设活动所造成的海岸带景观破坏[57]和长期陆域主导的发展模式导致海岸带风貌特色缺失等问题,引发了学界对海岸带景观资源特征识别与保护的关注[58]。近年来,随着海岸带城市触媒作用的凸显,对其空间品质的塑造和提升也成为新兴热点。
 
海岸带景观资源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自然景观主要指能够凸显海岸风貌的地质特征、动植物特征、生境特征、自然现象特征等,是体现海岸带景观地方性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美学和生态价值。海岸带规划设计对自然风貌的正确保护和利用,能够规避海岸带开发造成的景观风貌特色缺失[12]等问题。人文景观又可细分为农业生产景观、社会生活景观、历史遗产景观等,也是沿海区域规划与设计的研究重点[3],既关注能反映当地人类生产和生活足迹的聚落、港口、圩田、水坝等有机演进形成的农业生产景观的保护性更新,也呼吁保留人类与海岸带互动所形成的社会生活景观[41]。

除对海岸带景观特征的识别和挖掘外,部分研究有针对性地建立了景观资源特征评价体系,用于分析海岸带景观形成、演变的内在原因[44],辅助规划与管理决策。现有研究领域应用较多的是英国在传统陆域景观特征评估基础上构建的海景特征评估(seascapecharacterassessment,SCA)体系[22],对沿海地区自然景观资源、文化与社会景观资源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其应用结果已成为英国海洋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支撑。

此外,各国也建立了诸多更加满足地方性需求的海岸带景观特征评价方法,如日本构建了符合当地海岸带空间特征的连续性景观特征评估系统[46],重点关注景观特征调查的系统性与景观元素在规划实践中的应用整合。然而,因各国对海岸带空间定义、景观特征保护及利用需求有差异,目前尚未形成普适性较高的海岸带景观特征评价体系。中国现状也仍以陆域景观特征的评价为主流,既有研究多通过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来思考中国海岸带区域景观特征理论及实践研究的发展[47],围绕中国海岸带区域展开的景观特征的识别和评价研究相对不足,也缺乏对海岸带景观地方性塑造的重视。

海岸带景观风貌保护与空间品质研究成为新兴热点
 
海岸带空间品质研究则是在景观风貌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对城市范围内的海岸带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也在一定程度上与海岸带景观特征研究互为支撑和补充。海岸带空间品质研究早期应沿海旅游需求而发展,关注滨海游憩空间品质[59-60]和活动规律[61-62]等问题,以激发海岸带活力,带动城市腹地发展为目的。随着学界对海岸带公共空间属性认识的加深,大量学者开始探索海岸带的人性化、精细化发展路径,但目前理论及实践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大致可归纳为以下3类。
 
第一类研究主要基于已有的海岸带空间品质优化案例提取应用性规律,总结成功经验。如Yin等采用数据驱动的混合研究方法,对8个不同国家的典型海岸带案例的空间形态、交通组织、土地利用、景观特征、沿海功能等维度进行分析,明确了海岸带活力的影响因素[62]。
 
第二类研究探索人性化空间发展引导的海岸带区域城市设计[14,63],同样基于对全球海岸带公共空间开发实践案例的分析,提出基于人因智能交互的滨海区域公共空间结构优化设计方法[64]。
 
第三类研究则更加注重居民和游客的看法,通过问卷访谈等途径调查他们关于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空间质量提升等重要问题的观点,或是通过条件价值评估的手段了解居民对海岸带的保护偏好对其支付意愿的影响[65],作为未来规划管理的依据[64]。国内学者张赫等还创新性地提出“海人口”概念,从海岸带空间供需关系的角度为人本视角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新的测算参考指标[66]。
 
第三类研究目前存在2个较为明显的缺点:
 
1)因全球海岸带种类丰富、构成特征复杂,现有方法和结论难以突破研究尺度和应用语境的限制,无法将成功的规划设计经验有效应用于其他地区海岸带的空间品质塑造;
 
2)海岸带空间尺度较大,围绕使用者开展的感知品质类研究难以与中宏观尺度上的空间特征建立有效联系,形成具有指向性的规划设计规律。
 
海岸带景观风貌保护与空间品质研究成为新兴热点

 
2面向战略需求:中国特色陆海统筹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仍处于起步阶段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引领下,海岸带的多元价值日益凸显,引发了空间开发和资源保护间的激烈矛盾。传统陆域开发主导的沿海城市建设模式难以支撑高品质海岸带发展,推动了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规划、陆海统筹开发与协调等相关研究的进步。
 
国外研究没有明确提出陆海统筹的概念,但有强调沿海区域空间资源、规划管理和经济发展等[46]与腹地相协调的可持续性发展理念。即在空间资源利用上,既需考虑对海岸带空间资源的保护,以减少因功能规划不足造成的活力缺失、经济和生活水平滞后等问题,也需要避免因过度开发导致的岸线破坏、灾害风险升高等问题[67]。将自然环境、空间尺度、公众参与机制、社会经济发展等各个维度纳入同一体系中统筹考虑,以平衡陆域和海域的保护发展,同时协调二者之间交互作用带来的复杂影响[33,68-69]。
 
中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将“坚持陆海统筹”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之一[70],激发了国内大量学者对陆海统筹实施路径的探讨和对现状挑战与问题[71]的总结。如针对海岸带开发混乱、海陆经济不协调等问题,有学者提出完善陆海统筹规划、促进管理体制变革、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创办与推动陆海统筹示范区四大顶层机制[70];围绕海岸带交通、资源、生态、经济等维度的系统发展问题,有学者从结构、空间位置、功能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最终落实到陆海空间格局、生态保护与修复、产业融合发展、交通设施衔接与资源和空间利用管控五大方向。

此外,陆海统筹发展战略的提出也全面推动了陆海空一体化视角下的国土空间规划研究浪潮[72],包括:基于陆海空间冲突理论构建分析框架、划定管控分区、形成分区管控策略[73]等;基于陆海统筹思想,借鉴国内外经验,构建了适用于中国海岸带空间的规划指标体系;以及从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与社会生计等视角出发,构建陆海协调度量化评价模型等。

这些均为新时期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陆海统筹视角下的国土空间规划需要整合的理论繁杂,且彼此间存在冲突,导致目前尚未形成统一、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此外,相关领域实践类研究较多,主要是国内各沿海城市开展国土空间规划过程中的经验[15,37]和对现状问题与挑战[35,36,71,74]的总结和探讨,观点的验证受制于实践项目周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
 
>更多关于中国海岸带景观研究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