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府城的模数控制
中国传统城市及风景营建中多存在模数控制的痕迹,部分模数的标准是根据礼制及山水地形等诸多因素确定的,比如《周礼·考工记》中规定的夫、井、分,以及明清时期城市与园林营建中 200 明步[21]⑥的距离控制[22]。济南古城演变过程体现了山水地形等风物对营建模数的影响以及模数尺度对城市结构与形态及城市风景营建的控制。
2.1 模数对城市结构与形态的控制
解析明清府城的城市结构,可以发现其街巷划分以魏晋时期历城县城墙至中街的距离450 m[23]⑦(约 280 明步)为基本尺度单元,东部街巷格局以 450 m(约 280 明步)为基本尺度单元进行扩展,部分区域细化为 225 m (约 140 明步)的基本尺度单元,形成控制济南城市形态的基础模数。由此可推测,济南古城的扩建受早期历城县尺度的影响,旧有的城市秩序成为新城扩建的标准,最终形成了济南城市的基本模数(图 3)。
明清府城中德王府与天地坛街的营建强化了模数体系的中轴线。明清府城中轴线可分为 3 段:南部为天地坛街以及分列左右的山川坛与社稷坛;中部为德王府皇城建筑群,由南华门、端礼门、承运殿、穿堂与存心殿组成的工字形正殿,以及广智门和后宰门构成中部的轴线体系;北部轴线弱化,以百花洲、大明湖等自然环境为主导。百花洲是城中重要的公共园林空间,每年中元节期间,德王在此举行“盂兰大会”。德王府的营建重新塑造了城市模数体系,突出了中轴线对全城的控制地位,济南古城模数体系由均衡平铺型演变成中心主导型。
德王府宫城核心建筑群东西向保持长度A 为 224 m(约 140 明步),与城市东西方向整体的尺度模数相统一,而南北向广智门和端礼门间距 B 为 322 m(约 200 明步),反映了德王府对城市原有模数的遵循与延续:一方面遵循了原有城市东西向的模数控制,另一方面在南北向植入以 322 m(约 200 明步)为基本尺寸单元的模数尺度,形成以德王府宫城尺度为模数控制城市形态的营城意向,如济南府与布政司、县署、按察司的南北间距皆在 322 m(约 200 明步)左右(图 4)⑧,凸显了德王府对城市的控制地位。
德王府的营建强化了模数对城市的控制,形成了以德王府轴线为城市中轴线,以224 m(约 140 明步)为东西方向模数单元,以 322 m(约 200 明步)为南北方向模数单元的城市结构。
2.2 模数对城市关键风景点的控制
明清府城模数不仅影响了城市形态与结构,同时控制了济南关键风景点的营建。大明湖位于济南城北侧,使得基于城市街巷空间的模数表达在城北区域受阻,城市模数则隐含于湖区风景点的布局中。明清府城西侧的布政司大街作为济南城西部的重要模数控制线,贯穿全城,在轴线穿过的大明湖两岸,稼轩祠和铁公祠隔水相望,九曲亭与小沧浪相对,两岸之间的对景共同体现了城市模数对湖泊景点营建的控制(图 5)。
同样,钟楼与北极庙、明湖码头与湖心亭、历下亭与司家码头均按模数单元分布且存在对景关系,其东西向间距均为 224 m(约 140 明步)的倍数,与城市东西向模数一致。同时,在南北方向,小沧浪与九曲亭、北极庙与天心水面亭、明湖码头与湖心亭,其间距均为 322 m (约 200 明步)左右,与城市南北向尺度控制一致⑨。
同样,钟楼与北极庙、明湖码头与湖心亭、历下亭与司家码头均按模数单元分布且存在对景关系,其东西向间距均为 224 m(约 140 明步)的倍数,与城市东西向模数一致。同时,在南北方向,小沧浪与九曲亭、北极庙与天心水面亭、明湖码头与湖心亭,其间距均为 322 m (约 200 明步)左右,与城市南北向尺度控制一致⑨。
明清府城关键风景点的内部营建也遵循了城市模数体系,建筑群落及单体朝向与城市模数体系方向保持一致,具有约 4.71°的偏差,表现了模数控制下从城市形态形成到风景点营建的统一性,这也成为济南传统城市营建具有模数秩序的佐证(图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