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设计——雨洪分析基础上的分级、梳理与建构
3.1雨洪分析——总体设计的先决条件
宜昌黄柏河属山溪型河流,汛期和旱季的水位落差铰大,汛期时集水速度快,流量大且流速快,破坏力强。项目范围全段都处于水利部门所划定的河道内,因此要先考虑雨洪因素。根据水利部门提供的各监测点水文资料,综合测绘地形图的标高数据,可划出各项洪水位淹没范围和相对安全的范围边界,为之后的各项场地设计提供依据。
3.2保护分级——规避过度干预
按照保护程度和人工干预强度可将湿地划分为3个级别的保护区。一级保护区:覆盖黄柏河主河道,区域内保留现状景观风貌,不做干预,并禁止游客进入。二级保护区:以疏通水系、修复植被为主,只设置部分高架栈桥,不设地面道路和活动场地,人为干预较少。三级保护区:位于河道最外围,是湿地公园的主要活动区,采取借助自然的手法梳理地形、营造绿地、设置园路和活动场地等措施,布置少量服务建筑,但总体开发强度较低。
3.3设施布局——营造舒适安全的活动空间
参照水利部门的相关规定(项目范围内禁止出现影响行洪的设施),在雨洪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洪防洪影响评价报告,即可确定项目的建设范围、设施和高程控制范围。设计团队先设置了连续的高架栈道系统,将面层标高控制在20年一遇洪水位以上,保障栈道上可穿行、下可行洪的功能;后在地面上设置慢行步道串联游赏区域,并与上层栈桥形成立体的步道网络。服务建筑、观鸟屋、生态停车场、亲水平台等设施也分布在设计范围内,其中建筑首层标高控制在50年一遇洪水位以上,主园路标高控制在10年一遇洪水位以上,其余小径、亲水平台等均设计为可淹没设施。
3.4水系梳理——沟通互连,营造韧性景观
场地现状中主河道周边的自然基底较好,未遭到人为干扰破坏,有自然形成的浅滩沙洲和水鸟栖息地,设计团队将此地设为生态保育区并完整保留。主河道外侧有挖沙遗留的坑塘,设计进行疏浚、沟通串联,保证各坑塘水系和主河道能够互相连通。同时恢复湿地植被,打造一系列的雨水花园,暴雨时可承接周边汇水,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主河道的排洪压力,也消减了上游来洪量,增加了场地汛期雨洪调蓄的能力。原有的坑塘驳岸较陡,本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岸线和水深,塑造形态更自然的水体,同时达到了近岸安全水深的要求。
3.5植物配置——展现原生植被的力量
场地内存在大量原生植被,其中不乏长势良好的高大乔木,它们是维持生物多样性和景观风貌的中坚力量。在方案设计时就要求尽可能地保留现状乔木,对达到一定高度和冠幅的乔木做到完整保留,并在施工交底以及施工过程中,及时有效地沟通场地情况,比如在现状乔木与设计园路、栈道等相冲突时优先调整设计方案,最终达成保留所有胸径大于10cm乔木的目标。
在植物生态营造方面,根据宜昌当地气候特征和湿地自身特点,设计团队选取并种植了多种乡土植物和湿地植被,提升了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本项目启动后被纳入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并接连成为宜昌市和湖北省的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工程。项目完成后,也迅速成为宜昌市民休闲郊游、健身娱乐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在这里,听得见流水淙淙,望得见池底游鱼,儿童在林间嬉戏,白鹭从头顶飞过,实现了本项目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