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北京园大运河文化特色的5个营造方法

   2023-05-23 夏成钢0
核心提示:1项目背景与挑战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徐州)园林博览会于2022年在江苏徐州举行,主会场(简称园博园)位于徐州东南的吕梁风景区。
1项目背景与挑战

徐州北京园大运河文化特色的5个营造方法
 
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徐州)园林博览会于2022年在江苏徐州举行,主会场(简称园博园)位于徐州东南的吕梁风景区。徐州是历史上京杭大运河中段的重要枢纽,因此园博园特设“运河文化廊”景区。该景区由沿岸城市展园组成,北京园列于其中。北京园园址处于景区西端点、园博园悬水湖东岸,面积4500m2(图1)。
 
迄今为止,北京园在全国各地的园博园中已建成10余座,本次设计如何不落俗套、再创特色是一大挑战。此外,北京园是唯一位于湖岸的城市展园,位置显著,因此本园不仅要考虑“自成一体”的园内景观,还要与湖区大景观协调一致。这些是本园设计的难点和重点。
 
2场地分析

徐州北京园大运河文化特色的5个营造方法

 
园址为临湖半岛形滩涂地,其中1/2为积水洼坑和自然形成的淤土堤,时水时陆,隐显模糊;另外1/2的地块稍整,残存栈桥观景台。滩涂地北界为全园主路,南面的开阔湖面可作为前景。对造园而言,场地破碎,开阔有余、空旷无依,缺少“藏风聚气”的围合感(图2)。
 
前景大湖名“悬水湖”,是闻名史册的“吕梁洪”所在地,曾有“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的壮丽景观,春秋时期孔子在此观瀑,元代成为京杭大运河上的著名险滩。悬水湖文脉悠久,留下大量诗文歌赋,为北京园“运河文化”主题提供了丰富内涵。
 
3北京园主题提炼
 
大运河文化是北京园及相邻展园的限定主题,设计首先对主题进行拓展与提炼。
 
元代是京杭大运河北京段的全盛时期。当时朝廷引昌平神山白浮泉,挖河渠并收沿线十泉,汇入瓮山泊(昆明湖前身),再拓通惠河,由通州流入京杭大运河。昌平神山白浮泉也因此成为大运河历史上的最北端。江南漕运经通州码头,转船通惠河,可以直达京城中心积水潭卸货(又称白莲潭)。明清时期,白浮泉及河渠十泉废,玉泉与瓮山泊(昆明湖)又成为大运河北源头。
 
京杭大运河北京段走向由京城西北,经市中心,流往东南,斜向呈现出“山林泉—城市潭—郊野大河”的空间变化。白浮泉、玉带桥、白莲潭、燃灯塔等都是沿岸代表性景观。提炼这些文脉后,确定了造园主题“运河上源·北京园”,采用北京皇家园林形式,展现京杭大运河北京段的景观与文化。
 
4地形地貌设计
 
面对园址的破碎地貌,设计没有回避,也未采用填平的手段,而是将它们作为潜力景观加以改造提升。因高堆山,就低挖湖。将出土列成山脉,作出主峰、次峰、余峰,起伏延展分出支脉,构成全园背景。将残水洼坑拓为内湖,同时将隐显不定的淤土塑造成典型的湖堤、半岛。整治后的场地,变杂乱无序为纷呈有序的“来龙去脉”,奠定了全园的山水骨架。


 
5总体空间布局

徐州北京园大运河文化特色的5个营造方法
 
园址地块呈西北至东南的斜向,恰好与京杭大运河北京段走向一致,景观依此排序,通过亭、廊、轩、台、路等构筑物的组织,围合出大小不同的空间,串联景观游赏序列。外示葱茏,内蕴乾坤,避免原址的一览无余(图3)。
 
5.1外部景观营造
 
沿路土山与湖堤种植2条林带,共同围合出半岛滩地的绿色大空间。自园博园入口大堤隔湖望来,北京园所在湖岸是一带绿屏,所有构筑物隐于林木之后,显露的只有湖堤上的白石拱桥与钟阁,构成北京园的远观形象。
 
5.2内部空间处理

徐州北京园大运河文化特色的5个营造方法

 
2条林带之间着力打造园中自我景观。北京皇家园林有着丰富多样的空间范本,设计选取单体、组合、套院3种建筑形式,与不同地貌相结合,组成不同个性的4个空间:泉院区、主庭院区、水院区、潭院区,形成“山林-花庭-水院-荷潭”多种景观变化。每个空间内安排不同水景形态:泉、溪、瀑、潭,凸显运河湖畔的水氛围(图4)。
 
5.3植物配置体系
 
根据地形地貌与建筑组合配置花木,以丰满空间、烘托主题。园西北制高点及山脊植高大乔木,强化林谷氛围;中部主庭院区种植精致花木,营造宫廷华丽氛围;东南潭院区种植水生植物,野趣横生。
 
6内部空间文化设计
 
1)泉院区。泉院区位于园西北,隐喻大运河源头神山白浮泉的林坳环境,以及沿途十泉意象。以山林围合,沿山脚布置溪流,点缀12处涌泉,每泉立石,刻写历史名称。其中主泉“白浮泉”与“拜泉亭”组成中心景观,刻写元代《祭白浮泉文》点题,并与次泉“玉泉”置于同一轴线,突出“源头”概念。本院区尽力彰显皇家水泉院的特质。
 
徐州北京园大运河文化特色的5个营造方法
 
2)主庭院区。主庭院区位于全园中心,展现北京皇家内苑风格,布局参照了圆明园四十景之濂溪乐处(图5)。主体由一组三进院落组成,院落由北向南呈现“小、中、大”的空间变化。

徐州北京园大运河文化特色的5个营造方法
 
中心建筑为远瀛观,与南侧大卧碑组成大院落,展现“夫河渠者乃国之大事”的历代国策。大卧碑兼作影壁,上刻京杭大运河舆图,重点标示白浮泉、北京与徐州位置,使人一目了然。文字刻写元、明、清官方文献对大运河的高度评价,以及《北京园建园记》叙述造园缘起,呼应“运河文化廊”主题(图6)。本院为游人集中地,采用大面积4铺装。远瀛观借圆明园景名,表达胸怀四海的国家意识,室内展览1949年以来对大运河的投资建设,特别是相关讲话、视察活动,以及大运河申遗、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相关内容。
 
远瀛观与北侧吕梁轩组成中院落,表现北京、徐州两城友谊与运河文化交流。种植两地市树,安置里程星地雕,标示两地水陆距离的千米数。

徐州北京园大运河文化特色的5个营造方法
 
吕梁轩北与土山挡墙围成最小院落,墙体悬垂瀑布,寓意历史上吕梁洪“悬水”,墙外土山种植大冠乔木,枝叶笼罩院落以“放大”流水声。瀑布墙面刻写孔子观瀑等诗文,此外还刻写了北京明代皇家园林模仿吕梁洪而建瀑布景观的故事。因此题名“泉源诗壁”(图7)、“往事泉涌”。
 
3个院落轴线南端设望湖眺台——水云台,游人经过大、中、小三院至此,顿生“豁然”之感。

徐州北京园大运河文化特色的5个营造方法
 
3)水院区。水院区由主庭院游廊向东延展探入湖水而成。游廊呈环状围合局部内湖,一廊之中水陆交替、虚实互映,收步移景异之效。水中养育北京特色金鱼,故名“红鳞院”(图8)。
 
徐州北京园大运河文化特色的5个营造方法
 
4)潭院区。潭院区位于水院区东,即拓挖原址水洼而成的内湖,是由土山、密柳,红鳞院外界面围合而成的一处天然“院落”。湖中遍植白莲以纪念京城大运河,故名“白莲潭”。潭水又通过白石拱桥与悬水湖相连,将游人视线引向北京园外的远山近水(图9)。
 
7外围建筑点景烘托
 
徐州北京园大运河文化特色的5个营造方法
 
在北京园外围湖堤上营造2座点景建筑。位于湖堤中部的白色拱桥,名“白玉虹”,摹自颐和园“玉带桥”,隐喻明清大运河的北源头,同时作为北京园的“前门”。桥体随原址淤土堤的走向,桥洞斜面主庭院。之所以没有改造成正南正北,是借桥洞内面光影,产生类似颐和园著名“金光穿洞”的景观效果(图10)。

位于湖堤东南端的远钟阁,构思源自京城大运河之门——通州的标志性景观。通州有3座标志性高层古建:燃灯塔、文昌阁、钟鼓楼。远钟阁集三者要素为一体,并以钟声作为北京园以及“运河文化廊”景区的点睛之笔(图11)。
 
8结语
 
本园特点有三:巧妙利用了原有地形地貌,将其提炼改造为山水景物;选择代表性的北京园林范式,与不同的山水元素巧妙结合;在各个景观空间融入大运河的历史文脉,引发游人联想。三者水乳交融,务求北京园的营造是从场地“生长出来”一样,而不是生硬嵌入的外来文化,最终形成徐州北京园的整体特色。传统园林理论中的“巧于因借”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所谓“因借”,即依托场地要素及周边借景资源,相机随势衍生后续的设计逻辑。“巧于因借”的前提是对场地环境的尊重、分析与预判。这一过程需要设计师在视觉与内涵2个方向延展构思。正是基于不一样的地形地貌创作,才产生不同以往的效果。可见“巧于因借”是创造园林特色的有效途径。
 
 
更多>同类园林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关注我们  |  隐私政策  |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鄂ICP备180161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