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布里昂墓园意义的3个层级

   2023-05-21 青锋0
核心提示:设计师可以依赖某种特定的解答,也可以一同参与这一问题的讨论,只不过他采用的方式是设计作品,而不是哲学家所使用的言辞与文字。斯卡帕的布里昂墓园就是这样的作品,他引导我们展开对死亡、对爱情、对生命的沉思,而这种沉思可能影响到我们自己的人生选择。
意义的层级
 
结束了案例的讨论,现在让我们回到方法论的层面。上面的简短评论,展现了什么样的评论路径?答案并不复杂,它所展现的是一种逐步深入挖掘设计作品“内在意义”的评论策略。虽然在评论中也会涉及设计元素的组成、形态以及相互关系,但这些都从属于一个目的,那就是揭示设计元素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并且在此基础上讨论整个项目具备什么样的价值。这种探寻意义的路径并不新鲜,对于很多设计元素,无论是景观、建筑、雕塑还是日常用品,我们都会试图理解其意义,这种日常行为如何能够成为一种具有学术性质的评论研究,又如何能够被视为一种特定的评论路径?笔者首先给予一个简要的答案,在此之后再进行分析讨论。这种做法之所以不同于日常理解,能够被称之为一种研究,是因为它探寻的不只是一般的意义,而是特定的“内在意义”。只有依赖相应的知识体系与理论方法,才可能穿透日常的理解,揭示出这种内在的深层内涵,所以它不同于日常解读,而是进入了评论研究的领域。
 
这种探寻“内在意义”的研究路径,最为人熟知的代表并不在景观或者建筑领域,而是出现在艺术史领域,那就是德国艺术史学家欧文·潘诺夫斯基所倡导的图像学研究。所谓图像学研究实际上就是探寻艺术作品的意义,这与另一种艺术史研究路径——专注于艺术作品的形式特征,有着很大的区别[31]。艺术品,比如绘画与雕塑要呈现的意义并不难理解。在抽象艺术诞生前,几乎所有艺术品都有描绘的对象,无论是人物、动物、历史事件、神话故事,还是自然环境。能够辨认和理解这些对象,就是理解艺术品的意义。不过,潘诺夫斯基所强调的意义,并不是这么简单。

在他著名的《图像志与图像学:文艺复兴艺术导论》(“Iconography and Iconology: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Renaissance Art”)一文中,潘诺夫斯基将艺术品的意义分为了3 个层级:第一层是基础的与自然的主题 (primary or natural subject matter),是艺术品中可以直接辨认的内容,比如一只鞋子或者是一棵树,具有常识的人都能获知这一部分的 意 义; 第 二 层 是 次 要 的 或 习 俗 的 主 题 (secondary or conventional subject matter),是指需要依靠文化习俗才能够理解的内容,比如一个抱着孩子的女性指代圣母玛利亚,她体现了爱与慈祥,一个拿着大刀的红脸长须大汉指代关公,他象征着忠诚与仁义;第三层次是内在意义或者内容(intrinsic meaning orcontent),是指更为基础也更为宏大的一个国家、一个时期、一个阶级、一种宗教或者哲学的劝谕,比如通过圣母理解基督教,或者通过关公理解中国传统思想。在另一篇类似主题的文章《论描述和阐释视觉艺术作品的问 题》(“ On the Problem of Describing andInterpreting Works of the Visual Arts”)之中,潘诺夫斯基更直接将第三层的内在意义解释为“面对世界的基本态度”,或者说就是 “世界观”(worldview)[31]。通过阐释艺术品的“世界观”内涵,评论分析被提升到了哲学系统或者一种宗教信仰的高度。与此同时, “艺术成就的大小,最终就依赖于在多大程度上,这种特定世界观的能量被导入可塑实体之中,并且向观赏者放射光芒”[31]。

评价布里昂墓园意义的3个层级
 
 
所以,潘诺夫斯基关于图像学的观点是:艺术品中蕴含有不同层次的意义,从最低层次的物品到最高层次的哲学层面的世界观。在这其中最高层次的意义当然是更为重要的,艺术品的价值取决于其蕴含了多少最高层级的意义,或者说是哲学内涵。与之相对应,对艺术品的评论分析需要阐述这些不同层级的意义,但更为重要的当然是阐释其最高层次的意义,也就是艺术品中蕴含的“世界观”——人们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看待所有存在的根本立场。潘诺夫斯基自己的艺术史研究,一直遵循这样的方法论,他对丢勒的研究、对透视体系的研究、对哥特建筑的研究,都深入到对特定时代哲学体系的分析。在这些作品中,潘诺夫斯基都试图说明,某种基础性意义的世界观影响了特定艺术品的创作,而今天的研究者可以从艺术品中分析和辨别出这样的基础,从而在最为根本的层面上理解艺术品。因为世界观是人们其他所有更为具体的思想与观点的基础,所以它具有最为深层的意义与价值,如果从艺术品中能够发掘这样的内涵,也就论证了该艺术品的深度意义与价值,而这也就是图像学研究所特有的哲学深度。
 
可以看到,笔者前面对于布里昂墓园景观元素的分析,基本上遵循潘诺夫斯基的路径,从第一层次的事物辨认,比如叠涩、水池、门、水道、双孔等,到第二层级的文化内涵,比如水池对子宫的隐喻、流水对生命旅程的指代,以及双孔对生死的象征,再到最终的目的,也就是第三层级的哲学内涵,比如布里昂墓园对于如何看待死亡,如何在死亡的前提下肯定生命的价值这些问题的启示。这里真正重要的可能不是 3 个层级的划分,而是潘诺夫斯基所强调的,对艺术品的评论分析必须要深入到类似于“世界观”的哲学层面,才算是真正揭示了艺术品的意义。所以,这种探寻意义的评论路径不在于严格地局限于 3 个层级的划分,而在于评论分析一定要指向具有哲学深度的内涵。这也就是 “图像学”研究框架下特定的评论路径。
 
之所以说是特定的,是因为这种路径并不一定是分析作品的唯一方法。比如专注于形式的评论就不一定要关注意义。即使聚焦于意义,也不是每一个作品都具有这样的哲学深度。这当然不是要求一个设计者像哲学家一样熟谙各种哲学问题的论述,因为即使不是哲学家,创作者,尤其是伟大的艺术家也会思考关于世界的根本性问题,他也完全可能具有类似的哲学深度,并且将思考的成果呈现在作品中。就像斯卡帕所说的:“如果从事的人具有这个品质,那就是自然而然的。”[23] 我们不应将哲学看成一个专业,而应该看成是对一些特定问题的思考,因为这些问题最为根本也最为重要,才成为哲学问题。当然不是只有哲学家才会思考这些问题,比如如何面对死亡以及如何面对“向死而生”。

实际上,每一个人都要面对这些哲学问题,也恰恰因为是这样,那些具有哲学深度的作品才会打动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建筑史上,几乎每一个建筑大师都是具有这样哲学深度的人,比如赖特、密斯[32]、路易·康[33],以及本文所涉及的卡洛·斯卡帕。在景观设计的领域中,我们在路易斯·巴拉甘这样的大师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他如何利用墙、水池、流水、林地等景观要素构建出富有哲学深度的景观作品。
 
在本文的例子中,通过评论分析,笔者试图说明斯卡帕就是这样一位具有哲学的建筑师。除了像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研究那样逐步深入地剥离布里昂墓园不同层级的意义以外,这种评论分析还能带来另外一种价值,那就是给予斯卡帕的作品一种整体性。在理论上,这并不难理解,前面已经提到,潘诺夫斯基之所以强调要深入到世界观的层面,是因为这是最根本的,也是一切的出发点。一个作品可以在另两个层面有很多的变化,比如呈现不同的习俗、不同的物品,但是它所依托的世界观应当是明确的、清晰的和稳定的。所以,在潘诺夫斯基看来,图像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艺术现象中看到最为本质和最为稳固的东西,这可以将艺术品锚固在人类思想史的特定位置之上,而不是被无穷无尽的手法变化所迷惑和误导。对于斯卡帕的布里昂墓园也是这样。如果我们仅仅关注其设计语汇,那么就会很容易得到一种“片断化”的印象,之前的研究也大多着力于这些片断化的语汇。就像萨博尼尼与麦卡特的讨论所呈现的那样。笔者前述评论分析与之不同之处在于,强调这些看似 “片断化”的语汇背后,仍然存在统一的主题,也就是对于生和死相互交融关系的肯定。在这一主题之下,布里昂墓园的叠涩、双环、玻璃门、囍,以及水流都能够统合起来,它们只是在以不同的方式阐述同样的内涵,或者说是在呈现同一内涵的不同侧面。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布里昂墓园的设计是奠基于一个明确的核心议题之上的,它让斯卡帕丰富的建筑细节与景观元素整合起来,不一定是像科学论文一样有序和严谨,但完全可以像伟大的诗篇一样,用超乎寻常的词汇与句式,传递具有永恒价值的主题。布里昂墓园显然是这些伟大诗篇中的一章,它所探讨的生死问题,涉及的不仅是人的存在,也包括世界,因为世界正是人所存在的世界,特定的存在方式会影响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所以,对生死的探讨,本身就是“世界观”的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对布里昂墓园的分析,可 以 被 归 于 潘 诺 夫 斯 基 所 划 定 的 第 三 层级——人们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看待所有存在的根本立场。

评价布里昂墓园意义的3个层级
 
4  结语
 
必须承认,虽然笔者所阐述的只是景观设计评论的一种路径,但是选择专门讨论这一路径,而不是其他的路径,实际上已经透露出某种倾向性。虽然不像潘诺夫斯基那样肯定地将哲学深度作为作品价值的标尺,笔者大体上也认同具有哲学深度是对一个杰出景观设计作品合理的要求。这里的逻辑其实很简单,无论是建筑还是景观设计,都是为人的存在塑造一个理想的环境,但是什么样的环境才是理想,这取决于人如何定义理想的存在方式,是在空调房里躺下养尊处优,还是在花园中耕种、挥汗如雨。我们对于这一问题其实并没有稳定的答案,就像我们对待死亡、对待“向死而生”也并没有绝对值得信赖的解答一样。所以,对于人来说,什么是理想的存在方式是一个悬而未决的哲学问题。设计师可以依赖某种特定的解答,也可以一同参与这一问题的讨论,只不过他采用的方式是设计作品,而不是哲学家所使用的言辞与文字。斯卡帕的布里昂墓园就是这样的作品,他引导我们展开对死亡、对爱情、对生命的沉思,而这种沉思可能影响到我们自己的人生选择。
 
那么这样的作品,就不是被动的被观赏,而是在与观赏者展开哲学对话,谈论一些最触动人心的问题。罗兰·巴特用“作者的死亡”来描述“读者的诞生”,有趣的是,这正是布里昂墓园传递给我们的,新生与死亡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在某种程度上相互依存的。只有在这种依存之中,生命才具有“紧迫性、强度以及凝聚性,让生活具有焦点”[30]。与此同时,作品也才具有了更为深厚的“内在意义”,也才会成为像布里昂墓园这样被人们不断关注、欣赏、解读的作品。
 
 
从这一角度来看,虽然使用的题材与元素有所不同,但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在深层意义的呈现上,并没有绝对的不同。与这种评论路径紧密相连的,是人们看待这些作品的方式,也会对设计者选择自我的设计策略产生影响。如果这一点真的可以实现,那么作品和评论就可以与实践、与传播、与文化塑造、与哲学思辨产生积极的互动,这毫无疑问将会为作品和评论注入更为强大的生命力。所以,有理由相信,无论是在设计还是在评论中,这都是值得探寻的路径之一。
 
 
更多>相同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关注我们  |  隐私政策  |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鄂ICP备180161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