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北京皇家园林土地经营管理的4个方法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清代北京皇家园林土地经营管理的4个方法

日期:2023-04-04 09:45:40     作者:刘恋    浏览:0    
核心提示:经营管理是清代北京皇家园林景观续存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皇家园林及其周边区域景观形成的重要原因。皇家园林土地以农地和水域作为面和线,成为皇家园林连续性的景观背景和经济来源。
3.1  土地经营管理与园林存续
 
在管理机构层面,清代皇家园林有着成熟的土地管理机构体系,张德泽在皇家国家机关的考证中梳理了奉宸苑、圆明园、清漪园等园林管理机构管理对应的皇家园林及其周边土地[18]。本文进一步明确了以“园林”为单位的土地管理机构设置,圆明园、清漪园、畅春园各自管理园林内部及周边土地,而奉承苑管理南苑、三海、景山和周边土地以及剩余农田和水系。各个皇家园林及其周边土地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调配经费收支及人员管理。
 
在经营管理与园林建设的关联层面,现有研究对皇家园林土地经营管理的具体方式上没有清晰的梳理。本文通过对收支数据的整理,发现皇家园林土地以定向收支和定额收支制度建立起了以园林建设为中心的长效管理机制,有着荷花地租项、稻田厂租银项、广储司储银等指定的收入来源以及岁修款项、苑工工资项、香烛贡献银、日常买办项等明确的流动去向,部分收入支出一一对应。皇家园林土地所创造的经济收益通过多部门统筹主要用于皇家园林内建筑、景观、陈设的岁修维护以及人员工资发放,剩余部分才用于维持园外其他土地运转,如修理水系桥梁、农地沟渠。因此可见,皇家园林一定程度上自给自足,通过土地经营管理支撑着皇家园林的景观存续。
 
3.2  土地经营管理与景观格局
 
已有相关研究梳理并阐述了北京西北郊水田景观的成因及变迁,候任之认为作为清代北京重要的水源地,西北郊区域景观优美、便于灌溉,因而形成了行宫苑囿、农田集中分布的区域[19-20]。本文进一步证实了此观点,同时验证了土地经营管理与区域景观格局的密切联系。
 
皇家园林土地有着严格、精细的管理条例,在土地管理的过程中,所有的土地都有明确的用途。例如农地若被定义为水田就只能用来生产水稻,水系中划定的荷花地只能用于种植荷花,蒲地只能用于种植蒲草。再者,通过不同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得出,以稻田为主的农地主要分布于南苑及西北郊,农田密集分布于西北郊区域圆明园、清漪园、畅春园等皇家园林周围;以荷花池类型为主的水域主要集中在昆明湖、长河、乐善园水系,串联紫竹院、乐善园与西北郊皇家园林。

清代北京皇家园林土地经营管理与园林存续

 农田、水域用地在皇家园林之外且均用于开放出租,但通过“荷花地租”“风景地”“风景稻田”的经营方式,限制荷花、蒲草、稻田等作物种植,控制了特定用地的植物景观,从而影响区域景观风貌。因此,西北郊皇家园林外围的大量水田形成了区域景观基底及主要的景观类型,圆明园、清漪园、畅春园、紫竹院、乐善园等皇家园林斑块镶嵌其中,荷花水域景观以线的形式连通各个节点,勾勒出水乡田园为背景的景观画面,确保了皇家园林景观背景的连续性和观赏性。
 
3.3  土地经营与景观价值的平衡关系
 
    皇家园林土地的经营管理并非一味考虑景观效果,而是权衡了收益与美观,选择了土地经济与景观的平衡。    由土地类型与分级租金可得出,即便是土壤贫膺的皇家园林土地地块也需要确保用于生产,例如沙地、苇地等并不适宜种植的地块。从单价情况来看,房基地、稻田、荷花池、旱地、蒲地、苇地的租金单价由10钱至1钱逐渐递减,显而易见,如果清政府将农田变为宅基地,或者增加房屋数量,都能获得数倍的收益。但事实上,稻田、荷花地所占的面积达到了全部土地的80%,房基地等建筑用地占比不到1%。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水稻、荷花、蒲草都是具有浓厚文化含义和景观价值的植物,象征了田园乐趣和文人审美}2}7。
    
    从这样的角度看,以稻田和荷花作为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无疑是一种平衡经济与景观的选择。稻田和荷花的单价远高于一般旱地和沙地、蒲地等土地的收入,仅略低于房屋、房基地收入,而其景观价值和文化价值却远高于建筑。如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也传达了重农的思想。《耕织图》自宋代问世以来,不断得到历代帝王的嘉许,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朝间均有《耕织图》问世,水稻捕展在西北郊皇家园林湖光山色之中,便形成了典型的“耕织图”人文景观。  
    
      因此,清代皇家园林土地实现了精细化的管理,主要通过规定土地利用类型和种植作物控制景观风貌和经济收益,实现“地尽其用”。
      
      3.4研究局限 
      
         皇家园林土地各项收支是本研究的重要组成。清皇家园林土地各项收支的详细资料记录在《清宫内务府奏销档(全300册)》内,该记录为满文,尚无现代汉语翻译。由于资料的限制,无法对具体的支出金额进行进一步统计和解析。而本研究主要的依据《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为清代道光年间修编,至此后有所更改的地租条例、支出款项资料缺失,对本研究的完整性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4讨论 
         
            简而言之,本文通过对史料的系统整理与定量分析,得出清代皇家园林土地的类型、分布、经营、管理等方面特征。清代皇家园林土地形成了北京内城至西北郊区皇家园林区域、沿水系分布的带状组团。同时,以园林建设为目的形成定额的收支制度,实现了长效的土地经营与园林管理模式。一方面皇家园林土地的管理经营为皇家苑囿的各项费用提供支撑;另一方面,农田、水域等主要地块类型与皇家苑囿依靠“以地养园”的内在联结,共同形成了区域水田交织的景观特征。
            
            最终论证了经营管理是清代北京皇家园林景观续存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皇家园林及其周边区域景观形成的重要原因。皇家园林土地以农地和水域作为面和线,成为皇家园林连续性的景观背景和经济来源。清代皇家园林土地的经营管理与其形成的区域景观特征之间相互制衡的关系,通过控制单元地块的作物种植及经济效益获得区域的美感以及园林修缮管理的费用,其本质为一种平衡了景观与经济的精细化管理模式。  
         
         “以地养园”的经营管理方式虽然从属于封建社会,但对当下集约式土地管理仍有启示意义。随着更多的史料被发掘整理,此方向的研究有希望进一步深入。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绘制。
 
>更多关于清代北京皇家园林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