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池的地方营造技艺
水池进水口一般修筑宽阔的多级石阶步梯直达池底,这样处理既能满足自然汇水的进水口径需求,同时又能方便人们在不同水深下取水用水及池底清淤(图7)。溢水口一般开口较小,设置在有利于泄流的方向,不需要直接与巷道相接,水位线超过后自然漫溢。
按照水池蓄水的用途不同,分为2种类型:一种是土池,如前文提到的灌池,主要功能是为了拦截雨水,防止冲垮沟缘,不采取防渗措施,水长期渗入地下;另一种是最常见的蓄水池,要采取防渗措施,对水池周边进行砌护处理,设计并修筑进水口、溢水口,有的还会修建引水渠、排水沟、过滤池等配套设施,提高蓄水能力。
进水口的位置与个数会根据池子形状来设置,如黑池村的黑池,因形状似三角又被村民称为“角角池”,长约40m,宽约30m。在西北角设置一个进水口,汇聚大巷自西向东的地表水,修建宽约3m的台阶方便村民洗衣取水。东北角留有溢水口,水位过线自然溢出,排向村东农田区(图8-1)。
又如徐村大巷东端的墨池,呈不规则状,长约26m,宽约20m。在西北角与东北角共设置2个进水口,分别自东西两端汇聚主路与2条南北巷道的地表水,修建宽约4m的石梯与坡道,东边留有溢水口,水溢出后排向南小巷(图8-2)。
又如徐村大巷东端的墨池,呈不规则状,长约26m,宽约20m。在西北角与东北角共设置2个进水口,分别自东西两端汇聚主路与2条南北巷道的地表水,修建宽约4m的石梯与坡道,东边留有溢水口,水溢出后排向南小巷(图8-2)。
还有的水池会修建配套引水渠。如相里堡村南涝池紧邻黄土沟壑边缘,西南角设置进水口,每逢暴雨过后,涝池的水溢出无法顺利排到沟边,造成小范围内涝。因此村民在涝池正东增加了一条宽约2m、直通沟边的引水渠,引导池东溢水口溢出的水顺利排到沟边,并在沟边排水口处设置了照壁(图8-3)。
如果水池是人畜饮用的“吃水池”,还会设置配套的过滤池。如光村南门外曾有2个涝池,中间仅隔半丈车道,之间有暗道相通,又称子母池⑥。小池在大池北面,面积约300m2,大池面积约2400m2,雨水先汇入北面的小池,满溢后汇入南面的大池,小池对大池的雨水起到沉淀作用,是典型的过滤池,体现了巧妙的生态智慧[16]。
目前发现的重修水池相关碑刻,如万荣高家庄村“近年岸崩底罅”,合阳灵泉村“但水土交会之地,不无渗漏,而周围崖岸又多损伤”,韩城徐村“暨后水浸石落,罅漏不免”,基本都提到了水池年久失修的“岸崩底罅”,以及重修的方法主要是“岸以石砌,底以土填”,由此可见蓄水池面临的最大技术难题是防渗漏问题。
传统涝池的地方营造技艺共有5个步骤:1)挖土;2)铺底;3)钉底;4)砌墙;5)筑坡。铺底前,要对池底进行基础清理,之后先将池底素土夯实,再用二八灰土(石灰和土的比例为2:8)夯实2遍,最后还要用三七灰土(石灰和土的比例为3:7)夯实1遍。钉底指的是用胶泥钉处理池底,采用黏土捣砌的方式形成池子的防渗层。具体操作为:先在底部每间隔30cm,用锥形木棒锤打竖向孔若干,再将红垆土形成的胶泥制作成锥形胶泥钉,将其插入孔内,用石柱子打平,增加牢固性。红垆土作为土壤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致密、坚硬且有很大黏性,不易渗水,但又天然透气,可以在池底形成一层有效的防渗层。
可以看到,传统的土涝池结构简单、修建方便、就地取材、经济适用。其维护方式也非常简便,在春季蓄水减少或干涸的时候,将沉淀的淤泥挖运走,污泥又能够作为有机肥料,形成完善的生态循环。
4结语本研究所选取的具体案例均为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聚落,具体分析在田野调查之外,主要依赖于历史文献研究与口述史研究。随着现代化钻井技术等取水技术的更新,蓄水池解决人畜用水的功能日渐减弱。许多地区盲目学习城镇规划建设方法,将原本作为景观中心且凝聚生态智慧的蓄水池填埋成广场,或者直接废弃成为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填埋场,以及生活污水的臭水坑,致使水池及其周边生态环境恶化,陷入了“存废两难”的境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在保持地域景观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农业现代化与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是关键。
“围池而居”作为黄土台源地区传统聚落的典型景观特征,不仅体现了因地制宜、适应环境的历史经验,更是可以进一步借鉴与发展的地方生态智慧。基于对文化景观特征的保护与传承需要,以及对日常生产生活的经济与发展需要,近些年陆续有学者提出了传统聚落“景观式”保护的思路。
侧重于保持聚落原有的地景格局、聚落格局和标志性场所与建筑物,延续当地特有的地方场景和集体记忆,强调在聚落演进中保持关键性特征,这给了本文极大的启示。对于黄土台源聚落,“池一巷”组成的蓄水排涝体系,以及“池一庙”形成的地方社会场景,是当地极其重要的景观格局和关键性特征,对其进行深入的解析与研究,有助于实现地方传统聚落社会与生态文明的全面复兴。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绘制或拍摄。
致谢:感谢同济大学常青工作室提供的帮助,感谢调研小组成员孔惟洁、李竞扬、王瑞坤、江攀、马松瑞、贾兴舟、覃晨婉、张玉娇、周睛对田野调查提供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