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驱动力与结论
4.1潜在的生态系统服务驱动力
根据蓝湾项目的修复成果和实施现状,尝试提出研究区域中潜在的生态系统服务驱动力,并提出优化策略。
1)更大尺度的水体环境净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晋江和洛阳江流域大量的农业生产用水、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废弃物的直接排放导致江河污染、水质恶化。研究区域周边乌边港、南港沟、六源沟、团结沟等河道截污工程尚未完全到位,汇入项目区域内水体的水质仍然无法达标。晋江上游的污染和漂浮物同样影响区域水资源水质问题。
政府相关单位从2018年开始对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历史围垦养殖进行全面排查整治,但是海水养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依旧存在。研究表明海水养殖对养殖水体的污染主要是营养物的污染、药物的使用污染以及底泥的富集污染[24]。它们对近海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近岸海洋生物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沿岸滩涂红树林资源的破坏[25]。
除了泉州蓝色海湾的各种修复工程外,为进一步解决研究区域的水体环境问题,建议考虑结合海岸生态斑块坑塘系统,并融合湿地净化模块[26],使周边地表径流先汇入潮沟和连续坑塘系统,依次流经前端静置沉淀模块、表流生物净化湿地模块、末端水质稳定塘后,再汇入晋江。从而有效消减点源和面源污染,保障区域水源净化。
2)满足多重生态功能的植物选择优化。
在鸟类栖息地树种选择方面,需根据不同鸟类的生活习性,着重选择一些鸟嗜植物和筑巢植物[27]。这些植物的果实成熟期应覆盖秋冬两季以提供充足的越冬食物,并具有鲜艳的色彩以吸引鸟类。除了上文所提及的红树林树种之外,还有枫香、草海桐、侧柏、小叶榕、桃花心木等。同时注意乔木的种植间距和疏密关系,营造舒适的、多层次的鸟类栖息空间。
在海岸防护林带树种的选择上考虑当地的土壤情况。在研究区域内,土壤盐渍化是滨海区域树种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建议选择适生性较强的树种,例如桑科榕属、桃金娘科蒲桃属和桃金娘科红千层属的乔木[28]。
3)面向地域景观的环境美学价值提升。
泉州是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WorldCulturalHeritage)[29]。现状研究区地域文化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乡土景观和乡土文化逐渐湮灭,沿海的自然景观没有得到充分展示。绕城公路的单一功能导致研究区域内道路的绿化水平不高,道路两旁通常只留下必要的维护通道,缺乏供人们探索的空间,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观测、研究和认知湿地生态系统的机会,从美学层面来说,人们也不能直接从这一城市绿色空间中直接获益。另一方面,游憩资源分散孤立,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缺乏全域整体游憩系统。
营造具有良好美学价值的游憩环境应从景观形式、竖向关系、空间变化等多方面去设计红树林、坑塘、潮沟、光滩等景观元素,通过造型、色彩的变化体现整体河口湿地特有的自然景观效果。还应重点针对原有六源水闸、南港水闸等构筑物加以改造提升,融入闽南红砖建筑元素。另外,充分寻找、挖掘、恢复和塑造当地渔民下海码头和养蛙的记忆场所,打造滨海郊野公园,构建沿海漫步道,形成靓丽的湿地游憩休闲空间。4.2结论泉州河口湿地及周边区域的湿地面积在2019-2022年有较为明显的增加。
ESV在蓝湾项目区域有明显上升趋势,水文调节、生物多样性和美学景观3项生态系统服务对该区域的ESV提升有较大贡献。裘明蓝湾项目的开展对该区域的ESV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指认蓝湾项目的多项河口湿地工程互花米草整治、红树林生态修复、鸟类栖息地营造及海岸生态化改造等属于研究区域ESV提升的驱动力。同时根据蓝湾项目的建设情况提出研究区域中潜在的生态系统服务驱动力为更大尺度上的水体环境净化、满足多重生态功能的植物选择优化和面向地域景观的环境美学价值提升,为泉州河口湿地后续项目和其他河口湿地修复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绘制或拍摄。
致谢:感谢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汤坤贤以及晋江市林业和园林绿化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庄树渊、工程师吴棍福、工程师肖志凡在数据收集过程中给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