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将乐县常口村的全要素数字化模型构建
福建常口村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村域面积13.83km2,是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与国家森林乡村。常口村依托金溪流域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呈现“山-水-林-田-村”自然山水格局,用地类型包括水域、农林用地、村庄建设用地等,具有良好的生态基底、山水资源和丰富的景观。本文以常口村为例进行乡村景观全要素数字化模型构建的实践研究。
4.1数据采集
乡村是进行各类生产、生活活动而形成的人类聚居地[28],其与城市相同,也是由自然生态圈与人类文化圈交织而成的复合系统[29]。乡村景观中自然系统的生成立足于生态本底,而人为系统的塑造则以满足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为首要目的,通过对空间形态的营造以满足人群对于功能及体验的需求。因此,乡村景观包含了生态与形态两大类数据信息(表1)。常口村的生态信息主要表征乡村景观的生态特征,根据数据内容分为生态基础数据和生态分析评价数据两大类,分别从客观条件和目标解析两方面描述乡村生态环境。
生态基础数据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环境因子,直接反映乡村自然环境状况与生境条件,全面呈现乡村的生态本底,是人类开展各类生产、生活活动的预判前提;第二类是动植物因子,反映乡村动植物分布情况及活跃程度,有助于动态协调人类及动植物栖息空间,维持乡村生态系统的完整和平衡;第三类为人类因子,既包括人口结构、人口数量、人口密度等人口构成数据,也涵盖了行动轨迹、人群密度、人类活动强度等反映人类行为活动的数据。生态分析评价数据属于二次分析数据,包括乡村生态适宜性分析评价[30]、乡村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乡村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乡村生态韧性分析、乡村生态风险评估、乡村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生态基础数据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环境因子,直接反映乡村自然环境状况与生境条件,全面呈现乡村的生态本底,是人类开展各类生产、生活活动的预判前提;第二类是动植物因子,反映乡村动植物分布情况及活跃程度,有助于动态协调人类及动植物栖息空间,维持乡村生态系统的完整和平衡;第三类为人类因子,既包括人口结构、人口数量、人口密度等人口构成数据,也涵盖了行动轨迹、人群密度、人类活动强度等反映人类行为活动的数据。生态分析评价数据属于二次分析数据,包括乡村生态适宜性分析评价[30]、乡村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乡村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乡村生态韧性分析、乡村生态风险评估、乡村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乡村景观的形态特征不仅是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及文化过程相互作用下人类聚居空间各组成部分的形式体现,还涵盖了其周边的自然空间及景观格局的表征。依据数据内容分为形态基础数据、形态分析评价数据和空间管控数据。其中,空间形态数据能够较好地反映乡村景观整体空间面貌,例如,多波段遥感影像、电子地图等反映乡村二维平面形态,不同精度的点云数据、人工三维模型等则表现乡村三维空间形态。建设活动数据聚焦于人工地理要素,包括聚落建筑、道路网络、交通设施、公共设施等地物的类型、分布。除形态基础数据之外,形态格局、空间句法等形态分析评价数据能够更为深入地解译乡村景观形态特征。在国土空间管控的背景下,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是乡村管控中最重要的3条控制线,与行政区域管理边界一起构成空间管控数据的内容。
4.2数据管理
根据不同的获取技术与方法,常口村多源异构数据包括了航空摄影、卫星遥感及解译、实地测绘、人工建模、网络爬取、多媒体采集和实时传感7种类型(表2)。数据是全要素数字化模型的核心内容,在获取多源异构数据后依据信息分类表征构建了常口村的乡村景观数据库管理层级,分为生态、形态2个子数据库。
将采集得到的常口村乡村景观数据进行清洗、坐标统一与校正,并借助数据建模、图像处理、计算分析、数据整合与分析等方式对原始数据做进一步处理。将数据库通过局域网链接至全要素数字化模型中,保证数据库中数据实时更新后能及时反映于模型。此外,常口村的乡村景观数据库可满足多源异构数据的调取、运算与交换。
4.3数据融合
乡村景观多源异构数据的空间融合首先需要构建三维基础模型,也就是基底模型。不同于工业制造领域内的数字孪生建模,乡村景观尺度较大、组成要素复杂,进行全场景的精细化三维建模有局限性,由此宜进行多层次精度的建模。电子地图反映基本地物面貌,可作为乡村景观区域的外形视觉特征;对于乡村中的聚落、农田、林地等复杂场景,则利用三维倾斜摄影模型和全景影像反映精确的三维形态特征;复杂场景中的建构筑物等关键节点可采用精细化三维建模映射真实物理特征。
常口村全要素数字化模型的三维基底模型为天地图实时在线三维地图与三维倾斜摄影模型在同一坐标参考系中的融合。由于天地图实时在线卫星地图会定时更新,因此常口村的三维基底模型具有动态、实时的特点。
常口村全要素数字化模型的三维基底模型为天地图实时在线三维地图与三维倾斜摄影模型在同一坐标参考系中的融合。由于天地图实时在线卫星地图会定时更新,因此常口村的三维基底模型具有动态、实时的特点。
在三维基底模型构建的基础上,常口村的乡村景观多源异构数据①的空间融合包括3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数据的格式标准化和空间参考标准化。先将数据文件格式统一转化为Shapefile(矢量数据)、TIFF(栅格数据),MP4(视频)、MP3(音频)、DOC(文档)、XLS(表格);再进行坐标系的定义、转换,将现有空间数据转换为CGCS2000_3_Degree_GK_CM_117E投影坐标系,由此统一空间参考信息。
第二步,数据三维化。将非空间数据作为属性数据,连接图形数据转换为点、线、面空间矢量数据,实现非空间数据的空间化。
例如,点位传感器实时数据转换为矢量点,道路的路名、类型、长度等属性数据依托道路中心线映射为矢量线,建筑的业态、层数、权属、风格等属性数据依托建筑基底映射为矢量面。在此基础上采用GNSS技术基于关键校准点进行空间校正及配准,实现多维数据在统一空间参考系中的三维映射与联动。根据常口村三维基底模型获取基本高度,赋予非三维数据以高程信息,实现多维数据在统一空间参考系中的三维映射与联动。
第三步,数据时空化。以时间为检索轴集成常口村乡村景观历史数据,同时从物联网数据接口实时获取传感器数据,最终完成模型的四维时空化(图5)。由此,常口村的乡村景观多源异构数据可在同一空间中同时呈现与同步查看。
4.4数据可视
乡村景观全要素数字化模型人机交互的实现有赖于三维可视状态下的数据协同与融合,包括动态可视、仿真体验两部分。
动态可视指通过连通数据集成中台调用各类乡村景观信息,并利用ArcMap与ArcScene等中介软件平台,根据应用需求对数据进行分析与计算,生成新的数据,在全要素信息模型中进行动态加载与更新,最终可视化呈现。常口村全要素数字化模型的构建实现了多空间维度数据的可视,并且能够在三维状态下同步查看与比较,解决了以往数字化模型中乡村景观要素彼此游离、各类数据缺乏关联、需要在二三维之间反复切换查询的问题。
例如,倾泻点(零维)、径流线(一维)等生态数据与土地利用类型(二维)、聚落建筑(三维)等形态数据同时精确叠合在三维空间中,可供多视角、多要素切换查看,实现了乡村景观识别、分析、规划、管控环节中各类数据的协同(图6-1);
除直接采集获得的生态基础数据之外,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质量评价等生态分析与评价数据也能够三维可视(图6-2),
不仅丰富了信息展示的类型,而且丰富了数据呈现形式;通过数据的卷帘查看,有助于乡村景观信息的精准比对(图6-3);
常口村全要素数字化模型在三维空间中将景观要素的属性关联呈现,如可实现建筑特征、水体特征、植被特征等多种属性信息在三维状态下的可视与查询(图6-4);
除三维实景模型之外,还可加载典型景观点的360°全景图像、解说导览影音及实时监控画面,全方位呈现常口村乡村景观的实时状态(图6-5)。
例如,倾泻点(零维)、径流线(一维)等生态数据与土地利用类型(二维)、聚落建筑(三维)等形态数据同时精确叠合在三维空间中,可供多视角、多要素切换查看,实现了乡村景观识别、分析、规划、管控环节中各类数据的协同(图6-1);
除直接采集获得的生态基础数据之外,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质量评价等生态分析与评价数据也能够三维可视(图6-2),
不仅丰富了信息展示的类型,而且丰富了数据呈现形式;通过数据的卷帘查看,有助于乡村景观信息的精准比对(图6-3);
常口村全要素数字化模型在三维空间中将景观要素的属性关联呈现,如可实现建筑特征、水体特征、植被特征等多种属性信息在三维状态下的可视与查询(图6-4);
除三维实景模型之外,还可加载典型景观点的360°全景图像、解说导览影音及实时监控画面,全方位呈现常口村乡村景观的实时状态(图6-5)。
此外,全要素数字化模型是对物理实体的真实映射,因而仿真度高、三维可视,具有实现人机交互仿真体验的优势。常口村全要素数字化模型在构建时还预留了web链接接口,可进一步建立仿真场景模型,借助全息投影、VR仿真等实现三维的沉浸式体验与交互。
5结语
乡村景观信息类型复杂、来源多样,如何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空间融合,是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全要素数字化模型的难点。本文从乡村景观信息“多领域、多类型、多来源、多格式、多维度”的复杂性入手,阐述了乡村景观全要素数字化模型的特征,探讨了数据空间融合的逻辑,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乡村景观全要素数字化模型的构建方法。在常口村的乡村全要素数字化模型构建中,实现了乡村景观生态和形态多维数据的空间融合与动态可视,能够支持多源数据在三维空间中的同步查看与协同分析。该模型以全球实时在线卫星地图作为动态基底地图,具有良好的拓展性,可于同一模型空间中配置和加载全国范围内任意地理位置的乡村景观数据,有助于我国乡村数字孪生体的建设。
乡村景观的全要素数字化模型是乡村数字孪生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覆盖了乡村大部分物质空间,由此能够成为乡村各类信息集成共享的基础载体。在今后的研究中,可进一步将“全要素”拓展至整个乡村范畴,如将乡村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等要素纳入,实现数字孪生驱动的乡村信息系统集成,探索基于数字孪生的乡村信息模型(RuralInformationModel,RIM)。
数字孪生技术融合了新型测绘、物联感知、物体标识、数字裘达、模拟仿真、深度学习等多领域技术。随着这些技术的进步,全要素数字化模型也将在精准映射、虚拟仿真、虚实交互、智能预测与干预等方向上不断完善。本文所构建的乡村景观全要素数字化模型中,时空数据主要通过传感器获取,数据类型也有一定局限性。随着乡村物联网终端的建设与物联感知技术的发展,会有更多的通用感知设备采集乡村物理空间中各类场景的数据,从而形成乡村动态数据集,使全要素数字化模型更加全面地反映乡村景观的实时状态。
数字孪生技术融合了新型测绘、物联感知、物体标识、数字裘达、模拟仿真、深度学习等多领域技术。随着这些技术的进步,全要素数字化模型也将在精准映射、虚拟仿真、虚实交互、智能预测与干预等方向上不断完善。本文所构建的乡村景观全要素数字化模型中,时空数据主要通过传感器获取,数据类型也有一定局限性。随着乡村物联网终端的建设与物联感知技术的发展,会有更多的通用感知设备采集乡村物理空间中各类场景的数据,从而形成乡村动态数据集,使全要素数字化模型更加全面地反映乡村景观的实时状态。
全要素数字化模型与乡村景观的物理实体两者间一一映射、互通互联,真实地反映了乡村景观的当下面貌。乡村景观的全要素数字化模型不但能够支持乡村景观全生命周期、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更是支撑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建设、管控等各类应用场景的“基础设施”,也是未来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发掘全要素数字化模型的潜力,运用模拟仿真、深度学习等技术,不仅能够推演乡村景观发展态势,而且可实现在设计、施工和运营全生命周期中的智能化模拟和支持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