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约园的山水格局 岛山置水 长溪合抱

   2023-03-13 何思娴3
核心提示:中国园林向来善于在咫尺天地中再现自然景致,山水构成了其主体和骨架,掇山理水也逐渐发展为中国园林造园技法之精华[24]。水在园林中的布局位置多为心部,
山水格局:岛山置水,长溪合抱
 
中国园林向来善于在咫尺天地中再现自然景致,山水构成了其主体和骨架,掇山理水也逐渐发展为中国园林造园技法之精华[24]。水在园林中的布局位置多为心部,江南私家园林不论全园或园中园多是以水为心,构室向心[23]。

常州约园的山水格局 岛山置水 长溪合抱

明清时期部分规模较大的江南私家园林,则演化出“岛山置水”的山水格局,即在水池中间开山建岛[25],稍早于约园建成的苏州拙政园中部以及常州近园内都曾出现此类山水格局。根据现状地形地貌,可推测提炼赵起约园整体的山水图底关系(图8)。

常州约园的山水格局 岛山置水 长溪合抱

从平面布局来看,约园在山水格局的营建上与上述园林异曲同工(图9)。其主体三池相互连通,于东、西水池中增设岛山、沙洲,且中部假山大部分以水环绕,与大多数江南私家园林湖山相连或湖山异处的山水关系不同。这类“岛山置水”的山水格局使园中虚实关系的变化更为多样,是一种较为小众的山水组织方式。
 
3.2.1掇山置石:山石分赏,画意当先
 
根据现有研究,江南园林“画意造园”的宗旨在晚明得以确立。受山水画的影响,假山的视觉形象得到造园家的极大关注。从掇山风格看,处于计成、张南垣、戈裕良等造园大师活跃区域的约园深受晚明江南造园“画意掇山”观念变迁的影响。

常州约园的山水格局 岛山置水 长溪合抱
 
约园“画意掇山”首先体现在约园山石脱离了晚明前“山石一体、注重立峰欣赏”的掇山风格,而是延续了早期“效仿真山、有若自然”的造山传统[27]。依据《约园图》中对山石用料不同的描绘笔法,约园中部掇山主景“南山”为土石混合堆成,又设“南山涌翠”“山半松涛”“陡壁丹枫”等植物景观,营造出郁郁葱葱的山林氛围。而园内峰石则脱离假山,以独立的个体形式得到欣赏,这类“山石分置”的模式在晚明后江南园林中逐渐受到推广[28](图10)。
 
常州地处江苏南部,与苏州、宁镇等地交通便捷,园林用石取材方便[29]。加之常州府自产湖石,陆燕喆在《张陶庵传》中评价“延陵之石以秀奇”④。以约园十二峰为代表的置石主要分布在约园东部景区,其中既有赵起亲自购得,也不乏朋友赠送。园主赵起结合峰石特征为十二峰一一命名、作词,以比拟手法烘托赏石的意境,寄托了君子比德的高雅意趣。从置石环境看,建筑院落、水岸以及水中“瑶岛”是浓缩约园奇石精华的三大地段(表1)。其中,庭院中的置石以特置为主,往往具有奇特的形态和褶皱;瑶岛上置石以体量取胜,以散置的手法构筑“岛山”;而位于水岸的置石则依据造景需求布置,一部分单独矗立、形似屏风成为障景,一部分以组合的形式散置建筑周围。
 
约园的“画意掇山”也体现在山林建筑位置的选择。现存明清园林的假山营造中,山巅筑亭这一构图范式最为常见。除作为山顶视觉焦点的景物之外,亭主要起到驻足休息、畅观远景的作用[30]。约园南山“听涛亭”选址则与传统园林“亭踞山巅”的常见构图范式相左,坐落于南山东麓山腰。如此半山建亭的方式弱化了山亭本身的观景功能,转而使之融入山林,成为山景的点缀,假山作为被观赏对象的自然画意得到最大化的放大。
 
3.2.2园林理水:内外相通,动静游观
 
水是江南私家园林不可或缺的园林要素之一。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明清苏州、扬州、常州等地的造园已然留下了深深的水乡文化烙印。
 
常州位于太湖流域,是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之一。古代常州城因运河而兴,城市与水系在互动中发展,形成了“城水相依”的格局[31]。得益于优越的水文条件,常州城内私家园林内部水系多与外部纵横的河湖相通,如吴亮止园、杨廷鉴东皋园、杨兆鲁近园等。元代时连接常州前河、后河的中沟后来演变为前河的一条支流,称西庙沟[31],恰临约园西部边界。笔者据《郭嵩焘日记》、历史卫星影像水体形态等材料,推测赵起约园如上述常州园林一般,充分利用了园外水文条件,将西庙沟之水引入园中。来自西庙沟的外部水源为约园内部造景用水提供了便利,为园林山水格局的构建打下基础。流水环抱园内假山、岛屿,使得园内虚实空间富有变化。
 
与“岛山置水”协同的是,约园水体的塑造方式不同于传统江南私园之突出中心水面宽阔感,而是强调景物的隔水对置以及水上游观的移步换景。郭嵩焘对约园水系有如下印象:“引水为长溪,周环为堂,为厅,为室”[32],“溪”的意象在赵起园林诗词中反复出现。曲折变幻的水体形态为园林动与静的游览观赏提供了无限可能。
 
在西部之洲、东部之岛的隔离下,池水形成环形长溪,水面时而宽广,时而细长,为园林对景创造了条件。隔水形成的对景在约园中的应用以其东部景区最为典型。约园东池“瑶岛”山石林立,树木葱郁,四面可观;向东与海棠春榭、向南与当日书斋、向西与十二峯山房、向北与云溪水榭相对,是赵起在园中模山范水、吟诗作画的主要对象。

常州约园的山水格局 岛山置水 长溪合抱
 
此外,各色桥梁分割水面,在一定方向上形成系列空间,对约园的视线组织起到积极的效果(图11)。约园南山为园林制高点,其西是花果飘香的桃园隙地,向东为深远的碧波水面,与水系、石梁、平台、短堤形成一条东西向的视轴。水波在不同季相、时相、气象变化下呈现不同状态,与地形、山石、建筑、植物等共同构成优美的画面,浑然天成,情景交融。
 
再者,约园水景空间的组织,兼顾了园林游观的动静体验需求,也为清代日渐丰富的水上逸乐活动提供了环境。园池中引入画舫一艘,舟游活动为园内游观提供了新的交通游线与视角,给人以园林图景连续变幻的体验。二十四景中“烟波画舫”一景的命名更彰显了赵起对水上舟游的喜爱。
 
4结语
 
常州私家园林具备江南园林的共性,以小空间内的近距离观赏为主,园内游线多为环形,常用长廊将各景点空间串接。文人雅士构成常州园林居住者和使用者的主体,他们作为受传统儒家教育熏陶的知识分子,渴望于林泉之中获得人与自然、精神与生活的和谐,对园林空间的构图追求文心与画意[33]。约园作为一座建于清代中晚期的大型文人私家园林,衍生出更具个性化的园林功能,既是园主赵起“集朋辈赋诗饮酒,论古今跌荡”⑤的社交场所,也是他归里后的“偃息”之地和精神归宿。
 
其“岛山置水”的独特山水关系以及分离观赏的掇山与置石,受到晚明后“画意掇山”观念变迁的影响,弥补了常州城内无山的遗憾。赵起力求将自然山水微缩于咫尺之间,注重园林建筑、局部景物的刻画,他为十二峰、二十四景所作景词使约园成为常州园林“借景寓情”的精品之作。
 
本研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次挖掘和考析一手文献,进一步探讨赵起约园平面空间布局复原的可能性方案,对约园山水要素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复原,然后以此为依据解析约园的布局和空间关系。以常州约园为研究对象,是对苏州、扬州等焦点江南城市以外晚清文人园林的山水范式与营园特色进行还原与分析的一次探索,丰富了对传统江南文人园林的共性与个性的认识,为晚清江南园林研究以及后续其他常州园林复原研究提供了借鉴。
 
 
更多>相同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关注我们  |  隐私政策  |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鄂ICP备180161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