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段大运河叙事空间特征的4个演变分析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天津段大运河叙事空间特征的4个演变分析

日期:2023-03-12 11:31:24     作者:曹磊    浏览:0    
核心提示:元明清时期是大运河功能形态趋于完善、河城共同稳步发展的时期。三岔河口是物资进京的必经之地,码头文化开始在此汇聚,漕运的兴盛让运河两岸逐渐繁荣。西沽片区是元明清时期重要的漕粮转运和仓储重地
天津段大运河叙事空间特征演变分析
 
2.1元明清时期叙事空间分析
 
元明清时期是大运河功能形态趋于完善、河城共同稳步发展的时期。三岔河口是物资进京的必经之地,码头文化开始在此汇聚,漕运的兴盛让运河两岸逐渐繁荣。西沽片区是元明清时期重要的漕粮转运和仓储重地,位于三岔河口以北的北运河地带,伴随三岔河口而发展。该时期的叙事空间表现为“两核一带”的基本特征,“两核”(三岔河口、西沽片区)、“一带”(南、北运河)周边开始形成叙事要素的高密度集聚区,总领全局发展。

天津段大运河叙事空间特征的4个演变分析


多区块、多节点沿运河一带展开并带动周边区域形成蔓延式发展态势(图4)。多距离聚类空间分析图表明叙事要素在550m的空间距离内均具有较高的聚集程度(0~550m范围内观测值高于期望值),体现出要素间发展的空间相关性。人工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协同作用使总体叙事要素的分布特征更加显著。
 
2.2近现代叙事空间分析
 
近现代天津的三岔河口和西沽片区成为叙事要素高度密集的空间区域。三岔河口带动了区域经济的繁荣,三条石工业区发展工业,稳定的产业结构和工种结构带动周边人口流动及经济发展(图4)。天后宫等场所的建立,为庙会文化、集会文化等提供发育土壤,种类多样的人文要素呈现出以运河为空间骨架,辐射状发展的空间特性。

近代叙事空间结构表现出多区域发展的特点,总体上三岔河口地区仍然是众多空间叙事要素聚集的核心地区,在上一时期“两核一带”结构初具规模的基础上,更多的区、点围绕着核心,沿着运河带聚集,并且向更大的范围扩展,出现了向海河轴带发展的趋势。此外,叙事空间要素的融合性有所加强。上一时期的叙事要素在形态和空间位置上有所保留,迭代成为当代叙事要素。

近代以来,天津由三岔河口地区主导的以军事防御为主的城市功能逐渐退化,文化休闲活动、商业贸易经营等满足城市发展的功能后来居上,逐渐被提升至重要的地位。
 
2.3当代叙事空间分析
 
当代叙事空间结构总体表现出延续“两核一带”聚集特征,但有部分板块和叙事点发生较大偏移和变化。当代叙事空间内诸多叙事要素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留存至今,逐渐凝聚成为天津的城市特色,并带有大运河文化标签。

天津段大运河叙事空间特征的4个演变分析

K函数分析结果显示当代形成的叙事要素在260m半径的空间距离内呈现离散状态,260-550m范围内呈现聚集特征,当代仍然出现了较多新的叙事要素,这些叙事要素点仍围绕原有核心区域(三岔河口、西沽片区)展开,但在空间分布上更为分散,因而在更大的空间距离内才呈现聚集特征(图4)。

这反映了大运河功能的改变进一步推动了叙事空间范围的扩张,历史叙事要素与当代新生叙事要素共同形成的当代叙事空间,既是历史叙事价值,也是当代叙事价值的体现。
 
2.4总体趋势特征
 
1)历史的延续性。诸多叙事要素都与大运河的发展繁荣息息相关,经过历史沉淀成为天津城市特色所在。如鼓楼、三条石工业旧址等场所,历来扮演着文化载体的重要角色,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进行文化融合、传承,孕育出新的文化。
 
2)要素的聚集性。各类叙事要素融合发展,依托大运河形成叙事空间板块的聚集趋势,经过自然、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及时间沉淀,次级叙事要素聚集在核心叙事要素周围,吸引更多相关的要素生成与发展。各次级叙事空间板块相互融合,形成更加综合的叙事空间核心,构成总体叙事空间。
 
3空间的生长性。通过人口、物品的往复迁移和文化的传播,新的叙事要素在大运河上不断出现,已有叙事要素的属性亦在不断变化。叙事要素在属性、数量、聚集程度及影响范围等方面持续性变化,叙事空间结构在变化中逐渐清晰,大运河空间特色逐渐鲜明,形成包含核心、片区、轴带、节点等多种聚集特征的空间结构。
 
4)板块的演替性。叙事空间板块经历了演进更替的动态变化过程,各历史时期的叙事板块具有不同主题,由于同一空间位置所承载的叙事要素会随着历史进程推移而变化,由同一类叙事要素聚集所形成的叙事板块,又会随着新的叙事要素产生和旧的叙事要素退化逐渐完成板块局部或整体性的演替(图5)。
 
如大运河的三岔河口,元明清时期时表现出以军事防御、人文事件为主题的板块聚集特征,至近代时逐渐演替为以工业类、商业类叙事要素为主题的核心板块。
 
标签: 天津大运河
>更多关于天津大运河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