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晋源区乡村风景特质图谱的3个信息分析

   2023-03-11 0
核心提示:晋源区乡村风景特质图谱信息分析解析不同区域内风景技术方法运用、成果展现方面存在局限性。由于研究范围的局限,对乡村组成要素和风景特质类型的解析未能拓展到周边区域,缺乏统筹考虑。由于村庄数量多且分散,田野调查不易实施,未能全面、系统地收
晋源区乡村风景特质图谱信息分析

太原晋源区乡村风景特质图谱的3个信息分析
 
解析不同区域内风景特质类型的比重(图8),可得区域内乡村自然风景特质类型愈丰富,村庄数量就愈多,区域风景特质也愈加独特。可见,晋源区乡村风景特质是自然和文化相互作用下的表达。

太原晋源区乡村风景特质图谱的3个信息分析

太原晋源区乡村风景特质图谱的3个信息分析
 
统计自然风景特质类型面积占比(图9)并结合空间分布解析,发现晋源区村镇聚落特质呈点状分布(如店头村)且数量较多,由辖区中间向周边延伸;自然生态特质集中连片(如晋阳湖)且分布于辖区东西两侧,二者面积相差不大;历史遗产特质呈点状分布,散布在其他两种特质间,且比重较小(如晋祠公园),并不凸显(图10)。
 
分析对比不同区域的特质组成,可知自然和文化风景特质在地理格局上具有相关性。不同区域内风景特质类型的面积占比差异(图9),形成了不同于邻近区域的特质。乡村自然风景特质(5,G,9,10)存在于五大区域中(图8),即山林、农田、村庄、山地平原是晋源区乡村风景特质的显著表达。
 
2.3晋源区乡村风景保护利用对策制定
 
依据晋源区乡村风景特质大类中风景特质类型的面积占比差异,对未来不同乡村区域规划设计提出以下保护利用指导建议:
 
1)对于自然生态特质类型面积占比较大、自然资源较好、人文历史资源较少的区域,应采取严格的乡村管控措施以限制开发,保护现有自然资源,发挥良好的生态效益;
 
2)对于自然生态特质类型面积占比与其他特质类型相当、自然与人文历史资源较好的区域,应综合利用资源,适度开发乡村现状资源;
 
3)对于自然生态特质类型面积占比较少、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较好的区域,应在区域发展的同时注重保护与利用的协同,在现有资源享赋上优化开发,突出乡村资源特色优势。基于以上对晋源区乡村风景价值的深人认知,结合实地踏查和相关政策,采取相适应的措施对区域内村庄进行统筹规划、保护发展(表G)。
 
以西北中海拔山地军事文化区为例,在自然风景特质方面,村镇聚落特质(4,5,i,8)类型的面积占比G}.54%,自然生态特质(G,14)类型的面积占比}G.4G%,其中自然生态特质(G)的面积较大,即村庄、农田、较原始的山林是其显著风景特质类型;在文化风景特质方面,表现为带状布局形态(SD),风峪八村类型(MF),共计8个行政村,其中店头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参照晋源区乡村风景特质大类保护利用强度与建议,提出以下区域概念性规划设计指导建议。
 
1)全域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旱地等农业用地和森林等生态用地,严控村庄建设规模及开发强度。

太原晋源区乡村风景特质图谱的3个信息分析
 
2)生态保护修复:村庄建设活动应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合理空间布局并因势利导,对遭破坏的区域进行本土原貌修复并严禁人为破坏,提升森林等生态系统服务能力。J保护活化利用:保持村庄的原真性、完整性和延续性,保留村庄带状传统格局、山地窑洞建筑特色,发扬军事文化,加强店头村历史文化的引领作用,以风峪八村类型村庄进行集群发展,推进村庄有机更新,适度发展旅游等环境友好型产业,使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实现良胜互促(图11)。
 
3结果与讨论
 
为了完善目前村庄分类指导体系及在村庄风景本底认知方面的不足,并响应现今村庄规划的政策,本研究以现有风景特质识别方法为依托,适应性调整乡村风景特质识别的程序,形成风景特质图谱绘制、风景特质图谱信息分析、乡村风景保护利用对策制定s个步骤,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对晋源区乡村的风景特质识别中,对晋源区乡村的分类指导、开发强度、保护利用模式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在后续应用中,可考虑引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对上述分类结果进行修正与深化,同时可结合村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景观风貌指引、居民点用地布局等多项规划目标统筹发展。本研究具有一定探索性,同时也有其局限性。
 
探索性。基于GIS操作平台,将多种要素结合,选用定性描述及定量分析的方式,使识别出的风景特质成果具有多维表达性;通过要素选取、聚类、叠加,得到风景特质分类成果,能够确保识别过程的逻辑性及完整性;图文表一体的表达方式详尽展示了区域内风景特质类型、自然和文化要素间的关联、个体村庄与周边环境的联系。
 
1)识别方法、操作流程、成果表达具有探索性。基于GIS操作平台,将多种要素结合,选用定性描述及定量分析的方式,使识别出的风景特质成果具有多维表达性;通过要素选取、聚类、叠加,得到风景特质分类成果,能够确保识别过程的逻辑性及完整性;图文表一体的表达方式详尽展示了区域内风景特质类型、自然和文化要素间的关联、个体村庄与周边环境的联系。
 
2)数据获取转译、技术方法运用、成果展现方面存在局限性。由于研究范围的局限,对乡村组成要素和风景特质类型的解析未能拓展到周边区域,缺乏统筹考虑。由于村庄数量多且分散,田野调查不易实施,未能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更为翔实的乡村基础数据资料,且对要素及其因子的选取具有主观J胜,故未能识别晋源区所有乡村风景特质的类型,研究不够全面。村庄内涵丰厚,在文化风景特质识别中,如何使文化要素信息化,如何准确地选用GIS平台技术手段,如何绘图、分类等仍需探索。

识别乡村风景特质类型和区域需要操作者拥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厚的实践经历和专业储备,由于采用人工解译的方式,面对较大空间尺度时会增大操作量和解译难度,研究成果受到主观性的影响。
 
综上,乡村风景特质识别填补了现今村庄规划对风景资源本底特征的忽略,提供了新的村庄分类思路,对乡村区域规划设计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有益于彰显乡村的地域、文化特征。比照现今乡村领域的研究,国内风景特质识别研究实践还处在前期摸索阶段,仍有诸多不足。在后续研究中,村庄信息数据库的创建、乡村组成要素分类的规范、个体村庄风景特质识别的方法、文化要素矢量化技术方法和实践应用途径等问题仍需更深人的探索。
 
 
更多>相同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关注我们  |  隐私政策  |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鄂ICP备180161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