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积极应对健康老龄化,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应着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城市蓝色空间是老年群体喜爱和活跃的公共活动场所,综合生态、游憩、文化和景观等功能特征,在维持老年群体健康水平方面发挥着潜在功效。
本文从个体生理、社会互动和家庭结构三方面,分析了当前城市老年群体健康需求的转变;总结了城市蓝色空间生态服务功能、运动游憩功能和康复景观功能适应老年健康需求的行为特点,即,赖水以减少环境伤害、近水以激励活动频率、触水以促进精神疗愈;针对我国城市蓝色空间分布现状特征,提出响应老年健康目标的三级城市蓝色空间开发策略;以健康老龄化为导向,提炼国外前沿建设实践,提出老年运动安全导向下的亲水带建设路径和老年便捷出行导向下的滨水区建设路径。
城市建设和发展一直致力于关注和维护老年群体的权益。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阳光老年计划》,倡导全球城市以老年友好型为目标,推动了全球近20个国家开展老年友好城市建设D]。中国于2009年在全国开始老年友好城市和老年宜居社区建设试点,进一步推动我国老年友好城市建设向国际先进队伍迈进。
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导致与年龄密切相关的疾病负担在逐步攀升。预测2030年,中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将导致慢性非传染病的疾病负担至少増加为了遏制该趋势蔓延,《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重点明确了对老年重点群体健康的服务建设,北京最近提出在“十四五”时期建成首都特色老年友好型城市,重点强调了“建设老年友好的健康之城”。综上,实现健康老龄化将是未来以及更长远期间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奋斗目标。
过去30年,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都在直接或间接地与城市水域接触,海洋、河流、湖泊、湿地等蓝色空间及其毗邻区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活和娱乐场所,引起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等邻域的重视[3]。
蓝色空间具有生态、社会、文化和经济的综合功能,在近期国外流行病学领域里,这些综合功能对公众健康和幸福感潜在的积极作用被大量研究证实。例如,沿海生活或有过沿海生活经验的人群目前健康状态更优[4];新西兰一项调查表明,居住地靠近蓝色空间对当地老年人在场所体验、老年生活和幸福感方面的重要性[5];老年健康与蓝色空间的暴露程度有显著关系[6]。
最近在上海的一项研究也发现,城市老年人和绿色空间与蓝色空间的接近程度,与较好的自我健康评价相关M。由此可见,城市蓝色空间的合理开发和建设将影响老年健康水平,这意味着以蓝色空间为载体的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理论、方法和实践,势必会成为建设适宜和促进老年健康城市的新契机。国内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目前已有研究着重于滨水地区的保护与开发,在景观设计手段M、空间规划管控[9]和土地利用模式[1°]等方面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围绕蓝色空间的研究,主要从景观使用[11]、局部气候优化[12]等生态服务方面延展,较少涉及面向老年健康目标的构想与思考。
当然,源于蓝色空间层级多变的空间特征、场域宽广的空间范围以及策略差别的空间策略,针对健康老龄化的蓝色空间开发策略风景园林与高品质生和规划路径也是目前亟须现实回应和理论探索的突破口。因此,本文从我国当前老年群体健康需求转变的态势,归纳出蓝色空间对老年健康需求的积极效益,围绕我国规划体系特点分析促进老年健康的蓝色空间开发策略.提炼国外发达城市已有建设实践总结规划路径,为建设实践参考借鉴。
1城市老年群体健康需求的转变
1.1个体屯理变化:愈加重视环境质量
伴随着年龄的増大,身体机能退化,老年群体对外部生存环境显得更加敏感。尤其是新陈代谢变慢,不能及时排出体内的有害物质,造成老年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慢性疾病。根据对我国22省市15973名老年人4年的跟踪调查显示,空气污染显著增加了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残障、认知功能差与累计健康亏损指数上升的可能性:13]。
同时,可以注意到,在城市污染问题大量社会报道出现后,当前许多老年人开始偏向愿意到生态环境更好的地方和城市定居生活,例如,“候鸟式”老人的出现,向南方生态环境更加优越的沿海地区迁移现象突出。
1.2社会互动变化:热衷就近户外活动
广场舞的流行,既有传统民俗文化的背景,也从侧面反映出城市老年群体热衷户外活动以维持身心机能健康的述求。一方面.缺乏运动、无兴趣爱好、独居是退休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u]。而开展快走、跳舞、陪伴儿童游戏等形式的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已成为老年人日常至公园、广场等的主要目的.从而减少抑郁症状发生。
另一方面,随着退休后社会角色的转变,老年人闲暇时光陡然增多,但人际交往和社会参与的机会减少。大多老年人愿意借助居家社区公共资源,持续投人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以拓展社交关系,如社区的园艺活动。研究发现,长期性的园艺活动促进老人身心健康与社交健康。实现这些活动的地点往往选择在家附近的公共空间,其个人出行更容易受到户外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1.3家庭结构变化:亟待消除粘神障碍
我国传统的多代际大家庭结构,对老年长者的基本生活有着完善的保障,且非常重视他们的社会角色功能。然而,当前的社会发展和人口流动改变了这种结构。家庭结构越来越单薄,大部分老年人不再与子女一起生活,独居老人现象普遍化。缺乏子女的照顾和支持.特别是情感交流,导致独居老人容易出现焦虑、抑郁以及孤独感等心理障碍。
研究表明,中国城市老年人抑郁情绪问题检出率为39.86%,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老年(80岁及以上)较之其他组的抑郁情绪更严重[16:。虽然一定的精神障碍并不会影响正常生活,但长期下去会造成自杀、反社会等偏激的行为。为了避免负面情感的积累,老年群体也更加倾向于通过行为活动的调节消除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