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脉素以“雄、奇、秀、险、幽”著称于世,它集森林、河流、溪涧、险滩、峡谷、飞瀑、绝壁于一山。澧水穿山而过,沅水绕山流淌,酉水、峒河源于山间,溪流、河谷随处可见。
据地质学家考证:武陵山脉在漫长、复杂的地质构造运动中,历经大山——河流——海洋——大山的复杂变化过程,形成千姿百态的各类奇石,尤以穿洞石最为常见和突出。武陵山脉的凤凰、花垣、松桃等县盛产穿洞石,这里的农民在种植活动中,常常掘出埋于土中的穿洞石,最初视为怪石,是不祥之兆,往往把它们用来做砌坎的垫基石,意为让它永世不能翻身。
后来越来越多地挖出奇形百态的穿洞石,也就习以为常,有的农民就视其为吉祥之兆,予以收藏,或赠予亲友。最近几年不少石友进山采石、购买,农民们开始认识到它的价值,纷纷采集或收藏,或上市交易,初步形成了奇石市场,一个以采集、收藏、陈列展览、交流、交易、欣赏、研究、考古为主的奇石活动热潮正在武陵地区兴起。
笔者反复品赏了湘西自治州吉首石玩盆景协会石友们采集的千余方穿洞石后,认为其主要艺术特征是:
一、纹理色彩多变。从已采集的千余方穿洞石观察,其纹理清晰多变,有的是木纹状,有的线条呈波浪状,有的线条纹理纵横交错,组合成各类形象图案,多变有序,美不胜收;就其色泽而言,更是丰富多彩,多以黑色为主浓淡分布匀称,亦有黑白相间,黑为本色白为线条,将其勾画成色泽光洁细腻的美丽画卷。笔者收藏的《海市蜃楼》(获’98洛阳国际奇石交易博览会一等奖),纹呈波浪,色彩多变,光泽明快,观者评誉为精品,为吾所珍爱。
二、形象构造独特。武陵穿洞石,亦称水穿石、自生石、孤眼石,独自生长于山丘的泥土中,不与同类、异类石连体,亦有少量半露于地面。由于它孤身有洞穴,有纹理,有形象,有丰富多彩的色泽,为众多人所喜爱。
湘西自治州吉首石玩盆景协会在1998年洛阳国际奇石交易博览会参展的7件穿洞石,因有3件获一等奖(全会共线条,将其勾画成色泽光洁细腻的美丽画卷。笔者收藏的《海市蜃楼》(获98洛阳国际奇石交易博览会一等奖),纹呈波浪,色彩多变,光泽明快,观者评誉为精品,为吾所珍爱。
湘西自治州吉首石玩盆景协会在1998年洛阳国际奇石交易博览会参展的7件穿洞石,因有3件获一等奖(全会共线条,将其勾画成色泽光洁细腻的美丽画卷。笔者收藏的《海市蜃楼》(获98洛阳国际奇石交易博览会一等奖),纹呈波浪,色彩多变,光泽明快,观者评誉为精品,为吾所珍爱。
三、洞穴别致形象。武陵穿洞石贵在其洞穴别致形象,有的一洞像人像物像字,有的多洞组合成物成字,有的一方石头整体像物像字,形态变化无穷,越品越增其味。
石友唐宗林所藏的~方穿洞石《迷宫》(暂定名),在40cn1×60cm×25cn的石体中,纵横交错着4层48个洞穴,层层相连,洞洞相通,组成了地下迷宫的整体形象;而石上的洞穴似人似物似字,有形有纹有色,既细腻别致,又隐约朦胧,这方石头整体像一座美丽壮观的古建筑物,体现其“迷宫”的主题,确是品位很高的“孤石”。
石友唐宗林所藏的~方穿洞石《迷宫》(暂定名),在40cn1×60cm×25cn的石体中,纵横交错着4层48个洞穴,层层相连,洞洞相通,组成了地下迷宫的整体形象;而石上的洞穴似人似物似字,有形有纹有色,既细腻别致,又隐约朦胧,这方石头整体像一座美丽壮观的古建筑物,体现其“迷宫”的主题,确是品位很高的“孤石”。
从上述的基本艺术特征中,不难引申出此石还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柔韧性。例如笔者之藏石《伏击》,形若鳄鱼,张着血盆大口,伏卧在海滩之上,待机吞灭所见之猎物。它集奇、秀、透、漏、怪、瘦于一身,形中有形,纹中有纹,线条如同海浪,浅洞分布均匀。晚间灯光透孔而过,又恰如渔家灯火;曲折有序的波纹,似海浪击沙。看到此种情景,不由联想古诗:“月黑见渔灯,孤光一占莹。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伏击》的全貌,正是这首诗的印证。武陵穿洞石是祖国奇石园中的一朵盛开的鲜花,祝愿它与日同辉,与新世纪同行。(本文武陵穿洞石照除署名外,均为吴应举收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