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收藏在客观上就是一种经济行为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奇石收藏在客观上就是一种经济行为

日期:2022-09-21 22:54:19     浏览:0    
核心提示:奇石作为一种资源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与需求的无限性矛盾,面对林林总总的奇石,藏家总希望以较小的投入,既达到收藏目的,又使自己的藏石在不久的将来还有所增值,这
既然奇石进入了市场,奇石收藏在客观上就是一种经济行为,也即成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目前的藏石界,无论是专门经营的,还是欣赏把玩的,几乎所有的人或多或少都希望在得到精神上满足的同时,也获得经济上的回报。
 
一、正视供求关系的现实
 
奇石作为一种资源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与需求的无限性矛盾,面对林林总总的奇石,藏家总希望以较小的投入,既达到收藏目的,又使自己的藏石在不久的将来还有所增值,这是符合逻辑的。1996年初春,四川沪州的一位石友将所藏的《海市屋楼》(沪州雨花石)卖给一韩国同好,售价为2万元。然而,该石在购进时才花了不到10元人民币。在《云林石谱》中,杜给还记载了密州安邱县的玛瑙石,原本“价颇廉,亦不甚珍”,后因官府搜求,密州石身价猛涨,竟达到“其价数十倍”的程度。
 
二、慧眼识珍的价值观
 
中国人审美讲究“心境”,而赏石更需如此,即讲究“人与物合、心与景谐”的美学观念。奇石是一种特殊艺术品,也是商品。但一枚石头价值多少,不能按其内所含的一般人类劳动来衡量。在实践中,首先要看其有多大的美学价值。宋代的米莆提出了“瘦、皱、漏、透”,苏东坡和郑板桥则加了一上“丑”字,此五字要诀遂成为古代赏石的审美标准(主要针对湖泊石、山石类);如今,人们又在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质、形、纹、色、韵”的新标准(针对河滩卵石类)。

一般地讲,奇石所含的美学价值越高,其产生的经济价值就越高。但藏家在涉“市”之初,还须对石市的现状与走向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并对市场波动及走势作有效预测。

奇石收藏在客观上就是一种经济行为
 
三、奇石增值之道
 
尽管不少藏家并不以赢利为目的,但其藏品的增值可能是客观存在的。与其它收藏所不同的是,奇石属天然艺术品,亘古不变月_不可复制,当然其价格弹性也很大。一方面它随当时石市行情上下起伏:另一方面又与买卖双方的个人喜好有关,带有较大的随意性。所谓“黄金有价石无价”,在很大程度上即指此而言。
 
据估计,现在全国赏石、藏石的人数己达数百万,且其发展势头仍十分强劲。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大自然离我们越来越远,但人类的“回归”心理(情结)又促使我们眷念自然、返璞归真。而奇石这一大自然的使者又最能带给人们无尽的天趣,其中的美学信息、科学信J息更令人钟爱有加。
 
总体上讲,若想有较好的收益率,除了考虑个人爱好及其它条件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选择最佳购入时机。石品的供求关系常会造成其价格的波动,尤其是经济不景气时,往往给藏家创造购入的好时机。
 
第二,藏石是否含有丰富重要的信息,即质、形、纹、色、韵或瘦、皱、漏、透、丑究竟占了几项。含量越多,需求越大,价格越高。
 
第三,该藏品所载信息是否现在被重视?如果否,则现在购进,而未来的增值空间大。第四,这种藏品的需求热一旦形成,其市场供应量是否会迅速增加?如果是,其盈利的空间就很小。另外,藏品的名头、精品、系列意识也同等重要。
 
社会承认名家,市场则承认名品。所谓“名头”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社会知名度和历史知名度。那些在电视、书报、画册、展评中经常露面并获过大奖的石品,其保值、增值是不容置疑的。还有就是名人效应。若某方石品在历史上曾被某名人收藏过,且有确切凭记,其增值前景更是看好。
 
1993年纽约苏富比秋拍会上,一方中国古太湖石以7.1万美元的天价被一藏家所购。南唐后主李煌的一方遗石《苍雪堂研山》,经多次易主到了米莆手中,米氏又将其换得镇江甘露寺边上的一座大宅坑。
 
精品石常是万中出一,可遇而不可求,其长期增值幅度往往是一般石品的数倍、数十倍。而藏品形成系列(或说专题)则是收藏成功的重要标志,一个系列与一个单件的价格差更是一种倍数关系。
 
四、把握市场演变规律
 
无论何种动机的藏家都会关心收藏市场的长、短期走势。由于藏石是属于非必需的消费品,其消费量往往受到个人收入增减的影响。因此经济不景气会削弱藏家的实力,并限制他们的购藏欲望。就高档奇石而言,其总供给量是不会增加的,因其制作者是大自然。
 
而另一方面,需求人数总量又在迅猛增加。不光中国,泛中华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甚至连欧美人士也青睐中华奇石。在奇石只减不增的供给与迅速增长的需求双重作用下,上品石价格长期稳步上升也就理所当然了。
 
标签: 奇石收藏
>更多关于奇石收藏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