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蕴含着自然精华奥妙,灵秀隽永,典雅质朴,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与思想上的启迪。赏石艺术是最具东方’文化特色的艺术之一。
远古时代,人类祖先依岩穴而居,研石为猎,击石取火,以石求生存:其后琢石佩身,以石求美求福;继而击石作乐,以石求娱,开创人类石文化之先河。《尚书·舜典》载“击石打石,百兽率舞……”远占时代,华夏部落民族就把石头作为庆典乐器,足见古人赏石爱石之风。
秦统一六国后,广置奇木、怪石于阿房宫中:汉武帝也广采奇石置上林苑中点缀假山真水,成为园林赏石和中国占典园林之秦汉宫苑典型。至唐代,文人雅士不出书斋,神游物外,陶情山水自然。诗人自居易提出赏不_:之妙在于“‘三山五岳,百洞千壑……百初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得‘·小中见大,坐地神游”之真趣。宋代供石赏石之风更盛。
以书画闻名于世的米莆,每见奇石,纳头拜之,如醉如痴,被人称为“米颠”,他品评奇石的“瘦、透、漏、皱”四个标准,对奇石美学、赏石艺术影响极大。南宋杜给《云林石谱》一书详细记录了观赏石产地、物征,并第其高下,成为石论文献的系统性权威著作。元朝历时虽短,但爱石赏石者不乏其人。书画家赵孟顺深爱奇石,曾藏有灵璧石“五老峰”、‘灵璧香山”各一座,境界高雅。
明承宋元之风,奇石收藏、研究、鉴赏更兴,文献专著日益增多,如林有麟《素园石谱》、姜绍书《韵石斋笔谈》等。造园大师计成《园冶》一书,对赏石艺术亦有巨大贡献。清代园林鼎盛,赏石文化相得益彰。《淡石》、《观石录》、《怪石录》等石文化著作大量问世刊行。乾隆皇帝亦爱奇石,并将灵壁石冠以“天下第一石”的嘉誉,且藏石甚丰,爱石赏石佳闻颇多。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寄情于竹石,提出了“丑而雄,丑而秀”的赏石美学思想。至近代,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沈钧儒、郭沫若、王朝闻等众多文人学者、书画家赏石、藏石、爱石之风更胜前人。近年来,与赏石有关的文化迅速发展,形成一股石文化浪潮,推动了赏石艺术进一步全面发展。
人言“一石一世界”。奇石蕴含着自然精华之奥妙,传承着华夏历史之文明,得自天然造化,寄寓文化情结。石之美,美在自然,美在内涵,在于小中见大。余谓赏石有九味:曰貌、曰形、曰纹、曰色、曰音、曰质、曰珍、曰德、曰神。
貌,指石之总体风貌,乃赏石的整体第一感觉,“透漏瘦皱,险J怪幽稳,丰俊雄秀,清丑顽拙……”皆出于此。 形,则指石之外形姿态和具象。或奇形妙趣形象生动,或象形类物维妙维肖。
纹,是指石的纹理、花纹和图案等。线条生动、纹理自然、如诗如画、繁简得宜者是佳品。
色,即色彩色调,石头颜色宜和谐有度,浓淡、对比、层次分明。
音,是指人们击叩拍打石头所发出的声音。如灵璧罄石扣之拂之,狰睁之音,余韵悠长,有“玉振金声”之美称。
质,则是指石的质地,如石头的硬度、密度、结晶度、孔隙度、透明度、光泽度、风化程度、细腻与光洁度等,因石种不同,产地不同,其质地也会不同。
珍,指石头的历史、科研、审美、经济、纪念价值等等。如灵璧石、太湖石历史悠久:生物化石、矿物晶石等极富历史和科学研究价值;各类观赏石皆有审美价值;若走向市场则会产生经济价值:许多石头还具有特定纪念价值等等。
德,则指石沉静淡泊、浑朴刚正、坚贞永恒的品行和特性。人常谓石德有七,曰“坚、贞、义、纯、灵、雅、隐’,。
神,即石之神韵、文化情趣和意境。石乃灵物,“聚天地之精气,化日月之光华”,虽一拳之大则通灵性、解人意。
吾虽谓赏石有九味,然而并非每块石头皆满足此九味。例如多数石头无“玉振金声”之音,且不同石头击叩之音清浊不同,因质而异;同一块石头也会因叩击部位不同而发音不同(如泰山普照寺内“五音石”),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另外,赏石还应注意石与座和谐相宜,命名贴切、意境高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