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石是中国名石之一,它千孔百窍、玲珑剔透,形状多样,是具有“皱、透、瘦、漏”四大特色的一种石灰岩。据宋杜给撰写的《云林石谱》云:“平江府(今江苏省苏州市)太湖石,产于洞庭水中。”明计成著《园冶》中载:“苏州府所属洞庭山,石产水涯,惟肖夏湾者为最。”可见太湖石最早产在太湖地区,尤以太湖洞庭西山、元山、龙洞山和石公山为上乘,所以名为“太湖石”,简称“湖石”。
这些形状千奇百怪,玲珑剔透的太湖石,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宫苑和园林中作为堆叠假山的[等材料,因而有人又称它“假山石”。以往总认为太湖石只是产于江南的太湖地区,后来经科学实践证明,只要有古生代的地质,具有岩溶地貌的地方,都会有太湖石,如广西、广东、云南、四川、贵州、湖北、江西等地也都有太湖石。因此,很多地方都把主要成分为石灰岩,并经风化水蚀形成可供观赏的石头,统称为‘·太湖石’。
这些形状千奇百怪,玲珑剔透的太湖石,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宫苑和园林中作为堆叠假山的[等材料,因而有人又称它“假山石”。以往总认为太湖石只是产于江南的太湖地区,后来经科学实践证明,只要有古生代的地质,具有岩溶地貌的地方,都会有太湖石,如广西、广东、云南、四川、贵州、湖北、江西等地也都有太湖石。因此,很多地方都把主要成分为石灰岩,并经风化水蚀形成可供观赏的石头,统称为‘·太湖石’。
太湖石作为观赏石,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唐代白居易的《太湖石记》,其中载有:“石有聚族,太湖为甲,罗浮、天竺之石次焉。足证当时太湖石已名列名石之首,从该文中还可窥见唐代的文人、士大夫们对玩石不但已具一定规模,而且对太湖石有特别爱好,并已进行广泛地搜集、收藏和鉴赏。
从孤赏石到罗列群石,再到堆山叠石的发展中,宋徽宗赵估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在京城修建良岳时,由于喜爱太湖石,特设“应奉局”,广收江浙珍异奇石。经过多年的搜刮,把江南一带民间的山石奇珍,网罗殆尽,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前所未有,甚至侵占粮纲船只,将花石源源不断运往汁京。其中确有不少太湖石是稀世之珍,因而徽宗特给石加以“侯”、“神运”等封号。如有一块高四丈多的太湖石,赐名“神运昭功石”。这次大规模在江浙搜夺花石,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花石纲”,同时是我国第一个采石、玩石的高潮。
岳的建造历经六年,可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用太湖石为材料,堆叠起来的假山,名为“万寿山”。据御制良岳记中的记述:“……其东则高峰峙_、补··…其南则寿山磋峨,两峰并峙,列嶂如屏,瀑布下雁池……北直绛霄楼,峦崛起,千叠万复,不知其几干里,而方广兼数十里……复由瞪道盘行萦曲,打」石而匕既而山绝路隔,继之以来栈,倚石排空,周环曲折,有蜀道之难……”从这段记载中,司一以想象到这座貌似崇i1」峻岭的假山,不但堆叠得那么苍劲、峙峨,而且又是那么壮观,使这片全是平原的沛京,增添了难能可见的景色。这也影响后人堆叠假山,竖立景石都竟用太湖石。
北宋“米颠”米莆,撰写专著《园石谱》,首次提出了评鉴太湖石要以“皱”、“瘦”、“透”、“漏”为标准,也就是太湖石的表面要有凹凸皱褶,不宜平滑:石体要苗条,应有迎风玉立之势,即所谓“孤峙无倚”,不宜臃肿;要具多孔道,互相通达,还要有大孔小穴,涡洞相套,上下贯穿。
受前代玩石之风的影响,明、清三代采石、藏石之风日盛,达到了所谓“无园不叠石”或“无石不成园”的程度,徒慕虚名而求石,成了一些人附庸风雅的手段,尤其江南太湖一带的富豪们,常以奇峰怪石比高下,不陪重金购买太湖石峰。
据现代科学的理论,太湖石是四五亿年前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岩,经过千百万年浪激波涤和日雨淋后,沿着石灰岩的节理经溶蚀、风化作用形成的。太湖石’有湖石和旱湖石之分。前者是指从湖泊的岛屿中凿得的,石柱坚实,圆滑而润泽,人称“真太湖石”;后者是指凿取于山崖上的,性虽亦坚实,但不够圆润,有枯燥感。据明文震享的《长物志》卷三中载:“太湖石在水中者为贵”。按石色讲,有灰白、白、黑青、青黑、灰黑、青灰、黑白相间等色。各色中以纯自、黑青者为佳;从规格讲,有大、中、小之别,其中以高大者为贵,最高的可达三、五丈;一般多为十余尺:尺余而小巧玲珑者则甚少。
太湖石的石性坚实、光润,石体玲珑剔透,或瘦骨嶙峋,纹理纵横,或笼络褶皱,凹凸不平,或大孔小穴,千孔百窍,形态千奇百J怪。太湖石’不但具有自然之形,尤其还充满自然野趣,饱含诗情画意,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建园、造景、绿化、美化环境不可缺少的材料,也是中国式园林的一大特色。采用这些太湖石来立景、叠山或点缀在亭、台、楼、阁、厅堂廊榭,曲径小桥,奇花异木间,都能浑然一体,相映成趣,还能表现出曲折幽深的自然景观,可为园林增添风姿异彩,历来就被广泛推崇应用。一般体形高大的湖石峰最宜竖立在轩堂之前或置于高大奇卉异木之下;中小类的湖石块,多供叠堆假山、驳砌湖岸或散点在园路拐角、小桥两端等处;那些小巧玲珑的最宜配以架座作为案几供石。近年来,随着我国园林艺术的输出,太湖石也已走出国门,落户世界各地。
太湖石的开采非常艰辛,尤太湖石的开采非常艰辛,尤其是在湖泊中凿石。据《云林石谱》中云:“…采人携锤黎入深水中,颇艰辛,度其奇巧取凿,贯以巨索,浮大舟,设水架,绞而出之。”如果绞出的太湖石,还不尽如人意,可以经过人工稍加雕刻和碧磨后,再将石块沉入水中,经过若干年的波涛冲刷,待加工的洞穴小孔等处接近天然时再取出来。
据计成《园冶》中载:“自古至今,采之已久,今尚鲜矣。”其指出由于长期采凿,所剩太湖石己不多。如《扬州画舫录》中云:“……若郡城所来太湖石,多取之镇江、竹林寺、莲花洞、龙喷水诸地所产,其孔穴似太湖石,皆非太湖岛屿石骨。”足见后来堆山叠石,驳砌湖岸等所用的大批太湖石,皆从其近处山地取得,这些太湖石即所谓‘·旱太湖石”。
太湖石在江南园林中尽管很多,但是珍品却已不多,至今流传下来较为著名的太湖石,仅有以下几块。
1.瑞云峰该石峰誉为江南三大名石之一,俗称“小谢姑”,高5.1m,宽3.5m,厚1.3m,系宋代遗物。据史载:“该石峰峦苍润嶙峋,嵌空玲珑,夜有光,名瑞云峰。”又据载,该石峰明初为陈氏得之,运自太湖,座忽沉没,仅存其峰。后为乌程董氏所购,苏州闻下扩徐氏与董联姻,董以此石赠嫁,载至湖中,风狂浪涌舟覆,徐氏全力挽之,座随石而起,徐氏将该石置于半边街东园中,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移入苏州织造府西宫内的水池中,今即苏州市第十中学内。
2.玉玲珑该石誉为江南三大名石之一。高3米多,重约万余斤,据称是宋徽宗时花石纲漏纲的一块遗物。在建造上海市豫园时,该石从浦东三林扩南园移来。在放置该石的对面,特建造厅堂一座,名为“玉华堂”以供欣赏。该石秀润透漏,极其细巧,百窍通达。若将点燃的炉香置放在石底部,烟雾便会从各个孔洞中冒出:如果将一盆水从石的顶部淋下,水便会从各个孔穴中向外流出,极为奇异,堪称是太湖石中的一绝。
3.冠云峰系明代徐氏东园中旧物,石峰高6.7m,峰峦挺拔清秀,玲珑突兀,皱纹自然,具“皱、瘦、透、漏”的特色,独立无倚,颇有风度,今置立在苏州留园中,是留园东部的主体景物。
4.九狮石该石是块立峰,高约4m,孤峰矗立,满帕烟云,依势象形,有如九狮盘踞,故名。此峰置立在杭州西湖小壕州内(图三)。
5.仙人峰高约4m多,色灰白,玲珑剔透,圆润,今竖立在杭州西湖孤山浙江省自然博物馆内原供藏《四库个书》的“文澜阁”前的水池中
6.美女照镜石高近4m,重约二万余斤,色灰白,执}称该石足清同治年问的遗物1964年搬移至浙江杭州,今置放在杭州巾龙,该石与周围的建筑、假山、花木统一和谐,其艺术效果得到充分体现(图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