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多那太罗和贝尔尼尼分别用青铜和大理石雕塑的《大卫》形象,由于材质不一样,青铜的细腻致密突出大卫的年青形象;大理石的粗糙体现大卫的粗犷形象,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恰到好处。
在人们的想象中,雨花石细石比较细腻,粗石比较粗糙,其实这是一个认识误区,粗糙和光滑是视觉和触感感受的不同结果。我们用眼看到的质地、色彩、光泽和纹理,称为视觉肌理,用手去感觉到雨花石表面凹凸起伏的组织结构谓之触觉肌理,但两者是有联系的,人们依靠触觉感知的凹凸起伏,在视觉上也能够感知,当视觉感知触觉肌理的起伏结构时,自然又加上了质地、色彩和光泽诸因素。
粗与细通过手摸眼观能引发人的联想,感受某种美好的东西,比如:同样是皮肤,由于年龄、性别、境遇不同,也呈现质感差别,老人的皮肤有皱纹,年轻人皮肤滋润,工人皮肤粗糙,演员皮肤细腻。这些不同质地的差别表现在石面上,可以使人觉得物体可触可摸,生动亲切,加强画面感染力。
粗与细通过手摸眼观能引发人的联想,感受某种美好的东西,比如:同样是皮肤,由于年龄、性别、境遇不同,也呈现质感差别,老人的皮肤有皱纹,年轻人皮肤滋润,工人皮肤粗糙,演员皮肤细腻。这些不同质地的差别表现在石面上,可以使人觉得物体可触可摸,生动亲切,加强画面感染力。
雨花石表面肌理的粗糙与光滑在特定条件下也有可能转换,有些玛瑙纹石,表面有许多变化的线条,手感粗糙,但一旦浸入水中,在灯光的照耀下,与石面的线条、色彩组成具有光滑柔和的美感,视觉上就感觉比较细腻。有些蛋白石,手感圆润,眼观发亮,但置于水中,指甲痕显露无遗,使人感觉有粗糙之味。一些粗石虽然质地厚重,在质地上比不上玛瑙质灵空,但有一些水洗度较好的卵石,像油泥质雨花石,似彩陶 石、摩尔石一样光溜浑圆。
粗石不粗,细石不细的现象也是存在的,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喜爱挑选无疤无裂,圆润光滑的雨花石,特别钟情于蛋白、油泥质的雨花石,光洁如瓷,石质如玉,细腻慎密,莹润剔透。但有些雨花石虽然石面粗糙,皱褶,有洞眼、自然疤痕,但由于它能够与形、色、线条自然巧妙组成一个主题。如裂痕形成河流、洞眼成就水中月、凹凸不平构成山丘起伏等,达到化腐朽为神奇,妙自天成。
因此,粗糙和光滑,凹与凸、平与斜各部分不同分布、阴阳变化都可能引发艺术效果。谁能够在赏石活动中充分考虑到上述因素,驾驭各种雨花石的形态,他就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变常品为珍品,游刃有余,进入一个赏石的自由王国。
鉴赏雨花石的粗糙与光滑要把握三点:
一是要充分考虑雨花石主题内容和成像的特点如山水、人物、花鸟鱼等,该粗则粗,该细则细,服从主题,烘托内容。
二是要充分考虑到雨花石形态的表现方式,是放置水中,还是立于案几,或是掌中赏玩,其趣味是不同的。根据表现方式,来选择雨花石的粗糙和光滑的效果,保证形态要藏拙展美,展现出最让人激动的一面,愉悦身心。
三是要充分考虑到雨花石形态的个性。每枚雨花石的形态都不一样,其粗糙和光滑的程度也不相同,总有其特点,要把粗糙和光滑特点与形态的个性特点充分表现出来。
综述以上,我们认为,石品是一种审美元素,是雨花石的载体,它的视觉美,不管是大或小、厚与薄、端正与奇特、轻与重,关键是要能够与内容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传承审美文化,缔造灵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