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展览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奇石展览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日期:2022-12-02 22:40:00     浏览:0    
核心提示:奇石商品的生产与交易活动,促进了奇石审美文化活动。奇石的审美需要,加速了奇石的发现、开发、加工。需要决定生产。生产与消费之间,必需有一个中介环节。
三、奇石展览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奇石商品的生产与交易活动,促进了奇石审美文化活动。奇石的审美需要,加速了奇石的发现、开发、加工。需要决定生产。生产与消费之间,必需有一个中介环节。这个中介环节仅仅由商人、经纪人来完成是较难的,因为奇石稀有,遍布神州各个深山大漠,没有明确的需要信息,无人去采集、开采、粗加工、贩运、销售。
 
而需要者不可测定,他不知道何处有什么奇石品种,也不知道花多少钱去买。这就要有市场。有了市场也不一定能吸引全国的奇石生产者和消费者,除非出差路过或少数批发商和当地居民,外地人难得光顾。可见市场还不是理想的中介环节。

理想的中介环节在未网络化销售前只有是奇石展览和展销。
 
第一,它能告知天下人,何时何地可以销售奇石,使得万商云集;
 
第二,有奇石新品和藏品参展,可获得知识和情报信息;
 
第三,可听专家的学术报告,能提高鉴赏水平,从而获得评估价值和价格的能力;
 
第四,奇石批发商、奇石收藏家也可以在此挑选奇石;
 
第五,当地群众可通过展览和展销,欣赏奇石美、采购奇石来装饰室内室外环境;
 
第六,繁荣本地区的奇石经济。可谓一举多得。
 
从第一届全国赏石展到第五届赏石展览以后,奇石展览越办越多,证明这个中介环节是不可或缺的,是唯中国特有的。政府主办,不仅没有经济效益还要拨款,资本主义国家做不到,它们不愿赔钱。我们能办到,是着眼于人民审美文化生活和审美素质的提高,着眼于建设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总之,是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办展览。

奇石展览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但是,目前的赏石展览只处于草创阶段,还有严重不足。有一些重大的问题有待解决,否则会严重制约奇石商品经济和奇石审美文化的发展。
 
其一是通过展览提高观众审美水平的目的没有很好达到。诚然,热爱奇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曾撰文论证这个传统是集体无意识的“爱石情结”造成。但这是一种自然朴素的心理遗传,是直观非理性的感受,是“外行看热闹”。而深度的审美必须由非理J陛直观上升到理性判断、认识、领悟其美在哪里,并由直观引起审美境界,由悦目到悦心到畅神。
 
达到这种审美水平,奇石的艺术价值才显示出来,于是审美关系变成了商品交易关系。可是现在仅仅是冷冰冰的摆放在那里,甚至原料与奇石艺术品杂乱堆积,密密麻麻,缺乏审美的空间配置,没有广告、没有宣传品、没有讲解员、没有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这是传统的、集贸性的商品交易方式,而不是当代商业的展销方式,是忽视广告等大众媒介促销售、促文化发展的表现。
 
其二是展评标准的随意性,其美价值评价没科学的等级标准,暗箱操作,权威认定,而权威往往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缺乏理论认知和领悟的共识。这就不是经济理性指导下的客观评价,价值成了主观决定的东西,所以每次展览评奖时闹矛盾,有人退出、有人不领奖、有人骂街。
 
这种专家评定往往是不科学的,因为群众被拒于评奖投票的门外,而决定价值的却是群众需要。群众不需要,一切价值都会落空。所以不能将超前的评估、封闭性的评定当作最后的艺术价值评价。这些不是方式方法和认识问题,归根结底是奇石理论建设问题。我们还没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奇石基础理论—奇石学和奇石美学著作。
 
因此,第一,评委们的标准不可能统一,第二,宣传员、讲解员的培训也不能进行;第三,专家和观众没有共同的语言来评价奇石美丑高下。现在各地政府主办的奇石展都有研讨会,这是件大好事,但都是形式上的,没有目标,没有计划,很少有教授学者参加,只处在自由写作,论文收集的阶段,也是地方行为,不是全国性的科研活动。只有组织起来,才能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从而提高评奖的水平、宣传水平和讲解水平,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

奇石展览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
 
而要提高展览水平、宣传水平,讲解水平和欣赏水平,关键在于人才。

一是展览的方案设想,必须有特点,有明确的目的。这就需要策划人才和方案实施的宣传、广告、陈列设计人才。使展览会具有非看不可的艺术吸引力和感染力,力戒仓库式的杂陈,精粗美丑不分,重点不突出。

二是公共关系和传播人才。包括沟通、协调各方而的关系,获取参展信息需求信息和组织口头、书面、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媒介和广告宣传的力量,并进行业务培训,造成社会声势,增强展区宣传效果,提高观众的知识和欣赏水平。不能“我陈设,你观看”,人与奇石间的关系是冷冰冰状态,没有刺激和反应,没有信息交流,没有审美情感活动。

三是理论人才。这种人才既是筹办展览的顾问,又是宣传材料的撰稿人或“把关人”,还是评选标准的制订者和理论研究的骨干力量。没有理论指导的标准,是经验式的、感想式的标准,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权威性。
 
理论(包括普及知识)人才难得,是由于奇石是新兴审美形态,是由极少数人“雅玩”刚刚成为大众文化的审美品种。学术界还没有专门的研究它。第五届全国赏石展才开始请美学家研讨奇石美学。而美学问题是艰深的,非专家教授、研究员不敢涉足。因为古今中外美学流派众多,专著汗牛充栋,各家之间对许多问题争论不休,呈现多元状态。
 
美学家都各有研究课题和教学任务,谁也没有精力、没有经费、没有时间去探讨。这就决定了理论上的空白状态。一般奇石理论爱好者,很难担负奇石学和奇石美学建设的重任,只有经验性的描述。不研究理论,不提高理论水平,奇石文化只可能原地踏步不前。没有先进的理论,就没有开拓性,创造性的艺术实践。
 
更多>奇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