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余粮石种类繁多 成品稀少而名贵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禹余粮石种类繁多 成品稀少而名贵

日期:2022-11-28 22:29:45     浏览:0    
核心提示:禹余粮石种类繁多,成品稀少而名贵,不但有药用价值,而且因其空灵、朴拙、浑厚等特色,加之贮水不腐,构图独特,结构深邃,意趣天成,极具观赏、收藏价值。
禹余粮又名太一余粮,为氧化物类矿物褐铁矿的一种,非晶质,常呈葡萄状、’肾状、乳房状、块状或双连体哑铃状集合体。颜色为褐色到黑色,若为土状则为黄褐色或黄色,条痕为黄到黄褐色,半金属光泽,不透明,断面为介壳状。其黄色粉末极易附着它物,部分溶于盐酸。其溶液显铁化合物的各种特殊反应。据《纲目的矿物史料》载:“禹余粮是黄或紫色粉末,产生在卵形的甲壳中,这甲壳是重重甲错的。和太一禹余粮的差别,只是一生池泽中,一生山谷中。”其硬度为摩氏3一5.5度,比重3.6-4.0。
 
禹余粮石形成于距今2.7亿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纪时期,其成因则随着人们对其的研究,目前已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是一种含铁质较高的砂页岩层经溶蚀等作用形成空洞间隙孔,含氧化铁等多种元素溶液渗透充填于此种空洞间隙孔中,当物质来源阶段性供应不充分,或供应中断及溶液浓淡等原因,便形成空心响石。有人认为空石是一种褐铁矿结核,形成于2400万年前,先由细小的生物或砂泥颗粒,在江流的回旋冲击作用下,如滚雪球一样由小渐大,以后沉积在地卜,复经地热作用,渐成空心,因而它的产地必须是突出的江心。

禹余粮石种类繁多 成品稀少而名贵
 
有人则认为是铁、锰、铝等元素从某一局部富集处“析出”,并逐渐向四力“‘扩散”、“聚集”形成薄壳状石英、氧化铁组织,然后再在亿万年的地质史期中,薄壳继续“吸收”周围原始土层中的铁等元素,使壁增厚、变硬,而纤过一系列化学、物理变化的粉砂芯,己被严严实实地封在壳内,变得相对干燥,收缩成核状空心响石。
 
笔者请教广东省九一七地质研究所陈呈文高级工程师,经他研究分析,认为禹余粮石应该是熔岩中的硅铁质矿物,经过高温熔解后胶结凝聚而成。当矿物质成熔岩状流动时,其体内的热气产生张力,使矿物质熔液形成“气球”状空心物质,冷却后变成空心石。再经亿万年地质变动,而被埋藏于山地、湖泽或江河中,久而久之,空心石的体外和体内不同程度受自然氧化;体内的氧化物在体内通过剥离、沉积、胶结形成块状物体,附着在内部壁体上。壳体剖开后可见到“石中黄子”。
 
随着地质和自然环境变化,“石中黄子”又与壁体分离留存在壳体内,形成摇之可发出咯咯响声的空心响石。然而,当高温熔岩矿物质在流动时,体内的热气虽然产生张力,但热气在体内产生偏移时,则会从较簿的一面“爆破”出来,使矿物体冷却后成为实心石体。但其表面仍然残留爆破口的痕迹,如《运转乾坤》,摇之自然不会发出响声。

禹余粮石种类繁多 成品稀少而名贵2
 
同时,当空心石在未冷却前,其外表又粘上砂泥碎石,冷却后经水流冲刷磨蚀,就成为如花瓶的样子了。将其端顶剖开,清理体内杂物(氧化物),即可贮水种养植物。据《云林石谱》载:‘·鼎州新阁山出石,石中有黄土,目之为太一余粮,色紫黑,块大小圆偏,外多粘缀碎石,涤去黄土,即空虚,可贮水为砚。”即此物也。
 
同理,当矿物在熔岩状态流动过程中,渗入砂泥碎石,将砂泥碎石包围起来(由于熔岩的量少,不能将砂泥碎石完全包裹起来),冷却凝固后,复经水流搬运冲刷磨蚀,而形成如《炎黄遗印》类型的奇石了。有人称它为“结构石”。此石由褐铁矿物紧紧包围着多块砾石,其造型恰如一枚巨大印章,印中“文字”恰如“大汉口文化”的半坡符号,十分奇特可爱。

禹余粮石种类繁多 成品稀少而名贵3
 
当被包裹的砂泥碎石,因包裹不严密,或因壳体严重氧化,而被水流冲刷使之松脱、丢失,便只残留几个空洞;或者大部分砂泥碎石流失,而留下少部分砾石,有人称它为“格子石”,就变成如《润格》那样了:只留下“两锭银子”作“润格”之资。最后当矿物熔岩在流动时没有形成“气球”,而只在表面粘缀碎石,冷却凝固后,经水流搬运,冲刷磨蚀成《达摩面壁》那模样,小砾推。密密麻麻地布满石面,十分美观,很像一幅城市立体图。此外,禹余粮石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各类医书均有记载。
 
综上所述,禹余粮石种类繁多,成品稀少而名贵,不但有药用价值,而且因其空灵、朴拙、浑厚等特色,加之贮水不腐,构图独特,结构深邃,意趣天成,极具观赏、收藏价值。
 
更多>奇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