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是一种自然物 具有稳定性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奇石是一种自然物 具有稳定性

日期:2022-11-23 09:16:45     浏览:0    
核心提示:奇石,是一种自然物,具有稳定性。但是,由于奇石资源的不断开发,人类审美意识的不断发展,这种“天生”之物,也深深地打上了历史的烙印。有不少奇石,在古代深受青睐,
《花木盆景》2002年1月盆景赏石版刊登了《禹余粮石初探》了以下简称《初探》)文,读了之后,很受启发,但也觉得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奇石,是一种自然物,具有稳定性。但是,由于奇石资源的不断开发,人类审美意识的不断发展,这种“天生”之物,也深深地打上了历史的烙印。有不少奇石,在古代深受青睐,现在却不时兴了,甚至非常少见了。对它们进行一些研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这对于了解赏石文化的历史和进一步开发奇石资源,都是有利的。因此,该文作者对禹余粮石的求索精神,是值得倡导和赞赏的。
《初探》-文附登了五帧奇石图片,分别注明其石种为“禹余粮结构石”、“禹余粮格子石”、“禹余粮实心石”。从图片所显示的形状、颜色来分析,它们确实是属于“结构石”、“格子石”。这是…个很平常的石种,许多石友都有收藏。
笔者也从藏品中挑出数件略具特色的结构石,随文刊登,以此进一步说明这一石种的主要特征。《初探》对这个石种的石质确认为“褐铁矿的一种”,这也是正确的。地质学家对结构石、格子石所作出的地质年代、地质成因的分析,无疑也是应该肯定的。需要讨论的问题是,这类格子石、结构石,是否就是古人所说的禹余粮石呢?

奇石是一种自然物1

先以“顾名思义”来分析:为什么叫“禹余粮石”?可能与夏禹治水有关,也可能与粮食有关。有两种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传说:一种说法是夏禹治水时,洪水为患,粮食十分匮乏,当时的饥民,发现山上有一种石头,砸开它的外壳,里面有粉末,可以充饥,所以称它为禹余粮石;另一种说法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记载的:“世传禹治水,弃其所余粮于江中而为药”,就是说,夏禹治水时,把所剩饭食丢入江中,被泥土沙石包裹,天长地久,逐渐形成一种内藏药物的石头。
当然,传说不足为据,不过这两种传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这种石头有外壳,石中之物是可以食用的,即“充饥”或“为药”。这是传说赖以存在的物质依据。对于这一点,在考证禹余粮石时,可以作为参考。
禹余粮石,又名太一禹余粮石,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此作了如下解释:“太者大也,一者道也,大道之师,即理化神君,禹之师也。师尝服之,故有太一之名。”夏禹之师食用过的东西,当然就更“神”了,所以叫它为太一禹余粮石。这个文字记载,再次说明了这种石头可食的特征。
宋代杜绾的《云林石谱》,对禹余粮石的形状、颜色有如下记载:
“鼎州祈阁山出石,石中有黄土,目之为太一余粮。色紫黑,质磊碗,大小圆扁,外多沾缀碎石。涤尽黄土,即空虚。间有小如拳者,可贮水为砚滴(注一)或栽植菖蒲水窠(注二),颇佳。”
南宋文学家张邦基在《墨庄漫谈》卷二中也有类似记载:“禹余粮石,形似多怪,碗礓百出,或正类虾蟆,中空藏白粉,去其粉,可贮水作砚滴,、”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禹余粮石的外形、石内物质及其颜色,作了更详尽的描述:“石中有细粉如面,故日余粮,俗呼为太一禹余粮。”“形如鹅鸭卵,外有壳重叠,中有黄细末,如蒲黄,无沙者佳。’’‘‘太一禹余粮,阴石也,所在有之。片片层层,深紫色。中有黄土,名曰石黄、…初在壳中,未凝结,犹是黄水,名石中黄子。久凝乃有数色,或青或白,或赤或黄。年久变赤,因赤渐紫。”
以上三种古藉,对禹余粮石的形体、色彩特征的描述,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它与格子石、结构石的特征,大相径庭。它们之间,有如下明显不同:
第一,外形不同。格子石呈纵 横交错的方形或不规则形格子,有的可透视,犹如窗格,所以又名窗格石。结构石的表层,有格子条纹,但不能透视,是实体。二者的共同特点是,外观呈框架型结构。禹余粮石则不同,是壳体结构,呈扁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石中有粉末,除去粉末,可贮水作砚滴,或作栽植菖蒲等观赏植物的水巢。
第二,颜色不同。结构石、格子石,为黄褐色或褐黑色,条痕多为黄褐色,条痕之间为褐黑色。禹余粮石的外壳是深紫色,颜色单一,石中粉末的颜色多样,有黄、有白、有红、也有紫色。

奇石是一种自然物2
第三,石质不同。结构石、格子石为褐铁矿。禹余粮石的石质,根据文字记载“外壳重叠”、“片片层层”的特征来分析,可能是由粘土压结而成的页岩,因为页岩的特征是层理明显。但它不可能是褐铁矿,因为褐铁矿不具有层理结构。
从以上情况可以肯定,把结构石、格子石说成是禹余粮石可能是“张冠李戴”了。
那末,禹余粮石究竟是何等模样?现代是否还能找到这种古石?笔者曾在朋友处,见到一块称之为“余粮石”的藏品,大为惊喜,石友割爱相让,已珍藏数年,其形其色大体与古籍记载相似:扁圆形,外壳片片层层,中空可贮水,只是紫色的外壳表层,部分已脱落。石中粉末早不见了,只留下一点粘附很牢的小石子。趁此机会,将其图片随文奉献给广大石友。这是不是古人所说的禹余粮石,愿与《初探》-文的作者及专家石友,共同探讨。
注一砚滴:滴水于砚的注水器。
注二窠:水窠即水巢。
 
更多>奇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