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的选择
寻找野草
家在乡村者,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都长满野草,资源丰富,诚如古人所说“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家在城市者,周边可挖掘野草的地方相对较少,小区绿化地虽不是理想的野草挖掘地,但也常长杂草,其中不乏通泉草、红花醉浆草、紫花地丁、小叶冷水花等,有时也可寻到理想的野草。如果节假日到城郊游玩,山边路旁、果园菜地都是挖掘野草的好地方。
野草的选择
盆栽野草一般“即种即赏”,因此野草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盆栽成品的观赏性,是盆栽野草创作中重要的一环。在野草丛生的野外,怎样选择野草呢?
适于上盆观赏的野草高度以5-30cm为宜,个别野草也可矮于5cm或高于30cm,植株过高过大的野草基本可以忽略。
目之所至,高度合适的野草,其种类、数量也极为庞大,选哪一种呢?可以这么说,选择一种野草,就是选择一种美。那么,我们欣赏的野草究竟美在何处?
首先欣赏的是野草的生命之美,勃勃的生机总能给人愉悦感。我国传统审美观认为美在生命,崇尚丰沛健旺的生命状态。
在传统艺术欣赏中,人们总喜欢用“气韵”’‘气息”“气象”等评判艺术品的高下,所谓“气韵”“气息”“气象”等说的就是艺术品的生命力。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对于植物,我们欢喜色彩的鲜活、成旋的状态和多姿的形态,因为那显示着活力充盈的蓬勃生命。”
选择野草时,必须注重野草的’‘生命力”或“活力”。具体来说,枝叶必须生长状态良好,叶片干净、没有明显的污点和病虫害斑,叶片平展或稍仰,挺括,叶色翠绿、有光泽者为佳,叶片下垂或低垂、皱褶、色泽晦暗者为劣。枝叶可疏,也可密,可单株也可多株丛植成丰茂状,展示欣欣向荣的生机。值得说明的是,新苗叶色更为鲜嫩,更具生命的活力,选择野草(尤其是蔗类植物)时最好选择当年生的新苗。
其次,欣赏的是野草的形式美。中国传统美学和古希腊传统美学,都十分注重形式美,认为和谐是一种美,所谓和谐是“和而不同”‘,寓变化于整齐”,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既要变化又要统一。古希腊哲学家还用数学来探究形式美,对形式美做了定量、精准的描述,他们还发现了黄金分割律。
美的事物外形上具有一定的特征,如对称、均衡、整齐、参差等,选择野草时,必须注重色彩美、线条美、形态美,看起来要有美感。具体来说,枝叶色泽以翠绿为好,红色或其他明丽之色更佳;如叶片由两三种色彩组成某种纹理或图案,则另有一种独特的观赏价值。野草的花果色彩可淡雅可艳丽,植株茎秆可直可斜。
木本或藤本植物主干则可呈倾倒状或甸甸状或下垂状,整个株形自然,不怪异。植株枝叶、花果形态和分布比例要协调,单片叶的大小要适中,小株大叶则欠秀雅。如为两三株一丛,则以高低错落、大小不一、形态同中有异者为佳,忌两三株同高同形。
再次,欣赏的是野草的人文美。我国传统赏花理论认为,赏花如果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好看”是肤浅的,“花妙在精神”。自古以来,人们在欣赏植物时,往往借助植物的某一特征特性,或寄托情思,或类比德性,由此许多植物形成了具有象征意味的文化品格,如松之坚贞、兰之清幽等。
一些形态与传统文化相关度较高的野草,在人们欣赏时也能引起类似的审美体验,如石松的形态与松树相似,欣赏石松时有欣赏松树之感。选择野草时,可以选择形态与松树、兰花、竹、菊花、首蒲、水仙、荷花等形态相似的野草,如清雅若兰的麦冬,韵味颇似松柏的小叶冷水花、石松,神似首蒲的水虱草等。
我国儒、释、道思想对人们的审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儒家的中庸思想反映在审美上就是讲求中和之美,追求含蓄、典雅的艺术效果。道家的“大道至简”“少则得,多则惑”的思想,佛家“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的以少见多的智慧,反映在审美上就是崇尚简约之美、空灵之美,追求以白计墨、以虚显实的表现手法。
植物欣赏,浸润着这些传统美学精神。中国传统艺术,其哲学意蕴大同小异,野草盆栽可借鉴盆景、插花、园林乃至书法、绘画的原理与手法。在盆景艺术中,有一种造型称文人树,其主干高耸、枝叶稀疏,大量留白留虚,这种简约至极的风格,旨在表达孤高清傲的文人风骨。在选择野草时,选择植株整体形态典雅、枝叶疏简、清瘦者别有韵味,或可植成有文人树风格的盆栽。
明白了野草盆栽有哪些欣赏价值,选择野草时心里就有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