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盆栽方法,于2016年6月,选取长势相近的香椿幼苗15盆。将收集到的45株柏木根系分泌物提取液设置4个处理,即G1(1株柏木的根际土所提取的根系分泌物)、G2(2株柏木的根际土所提取的根系分泌物)、G3(4株柏木的根际土所提取的根系分泌物)、G4(8株柏木的根际土所提取的根系分泌物),同时设置空白处理CK,即不含任何提取液的蒸馏水,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计15个。
将每个水平的提取液总量分成12份,每份与蒸馏水混合配制成300mL溶液(根据预实验,每月每盆施加300mL时盆底不溢水),CK则为300mL蒸馏水,按月施加到盆栽香椿中,施加12次。于2016年6月进行第一次施加。
将每个水平的提取液总量分成12份,每份与蒸馏水混合配制成300mL溶液(根据预实验,每月每盆施加300mL时盆底不溢水),CK则为300mL蒸馏水,按月施加到盆栽香椿中,施加12次。于2016年6月进行第一次施加。
土壤样品采集:2017年5月底,将试验的盆栽土壤用小土铲全部挖出,过程中尽量避免植株根系损坏,混合均匀后用四分法收集约1kg土样装于自封袋,迅速运回实验室,运输过程用冰袋保持土样在0~4℃。回到实验室后,去除土样中的杂质(细根、凋落物和碎石等),把不同柏木根系分泌物提取液处理的土壤样品置于通风处,自然风干后用于测定pH值、土壤酶及土壤养分等相关指标(鲍士旦,2013)。
4 指标测定
1 盆栽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均参照《土壤农化分析》( 鲍士旦,2013) 中的有关方法。土壤含水量、物理性质采用环刀法测定; 土壤的p H 值用酸度计直接测定; 土壤全氮用凯氏法测定;土壤碱解氮用碱解扩散法测定; 土壤全磷用氢氧化钠熔融—钼锑抗比色法测定; 土壤有效磷用碳酸氢钠浸提—钼锑抗比色法测定; 土壤全钾用氢氧化钠熔融—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 土壤速效钾用中性乙酸铵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均参照《土壤农化分析》( 鲍士旦,2013) 中的有关方法。土壤含水量、物理性质采用环刀法测定; 土壤的p H 值用酸度计直接测定; 土壤全氮用凯氏法测定;土壤碱解氮用碱解扩散法测定; 土壤全磷用氢氧化钠熔融—钼锑抗比色法测定; 土壤有效磷用碳酸氢钠浸提—钼锑抗比色法测定; 土壤全钾用氢氧化钠熔融—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 土壤速效钾用中性乙酸铵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
2 盆栽土壤酶活性测定
土壤脲酶用苯酚钠—次氯酸钠比色法测定,酶活性以 24 h 后 1 g 土壤 NH3-N 的毫克数表示; 土壤磷酸酶用磷酸苯二钠比色法测定,其活性以 24 h 后 1 g 土壤中释放的酚的毫克数表示;土壤过氧化氢酶用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酶活性以20 min 后 1 g 土壤的高锰酸钾溶液[c ( KMn O4) =0.1000 mol·L-1]的毫升数表示; 土壤蔗糖酶用 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以 24 h 后 1 g 土壤葡萄糖的毫克数表示( 关松荫,1986) 。
土壤脲酶用苯酚钠—次氯酸钠比色法测定,酶活性以 24 h 后 1 g 土壤 NH3-N 的毫克数表示; 土壤磷酸酶用磷酸苯二钠比色法测定,其活性以 24 h 后 1 g 土壤中释放的酚的毫克数表示;土壤过氧化氢酶用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酶活性以20 min 后 1 g 土壤的高锰酸钾溶液[c ( KMn O4) =0.1000 mol·L-1]的毫升数表示; 土壤蔗糖酶用 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以 24 h 后 1 g 土壤葡萄糖的毫克数表示( 关松荫,1986) 。
5 数据处理用 Origin Pro.2017.SR1.软件对试验测得数据进行整理及图表制作; 用 SPSS 20.0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 Duncan 法进行多重比较,Pearson 法进行各测定指标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