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画中解读中国盆景悠久历史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从中国古画中解读中国盆景悠久历史

日期:2013-04-09 17:00:23     浏览:16    
核心提示:景德镇盆景博物馆馆长张德生先生潜心收集、研究中国陶瓷古盆,并编著出版《中国陶瓷古盆》。同时收集、研究中国古画中历代文人画家笔下的盆栽、笔者有幸成为张德生先生编著《图说中国盆景史》初稿第一读者。通过翻阅文稿、图稿,特别是从精选的300 余幅历代文人画家笔下的盆栽
《图说中国盆景史.代序言》
“以画谈史”
         --从中国古画中解读中国盆景悠久历史
                                    韦金笙
    景德镇盆景博物馆馆长张德生先生潜心收集、研究中国陶瓷古盆,并编著出版《中国陶瓷古盆》。同时收集、研究中国古画中历代文人画家笔下的盆栽、赏石、盆景绘画史料。据张德生先生介绍,已收集2000 余幅绘画史料。
中国盆景悠久历史

   在张德生先生盛情邀请下,笔者有幸成为张德生先生编著《图说中国盆景史》初稿第一读者。通过翻阅文稿、图稿,特别是从精选的300 余幅历代文人画家笔下的盆栽、赏石、盆景绘画史料,深感对探讨盆景起源中国、历史渊源;探索中国盆景艺术的发展脉络和轨迹;探明历代中国盆景在社会生活中景象与地位等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为“盆景起源中国”,“树木、山石、树石盆景成为历代盆景主要类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理念造就盆景千年不衰主因”提供铁证。

    现就提供的部分绘画史料加以论述,以供先睹为快。
    盆景起源中国
    盆景起源中国课题,近年来在众多学者探讨下,纷纷发表论述,在研究甚少历代盆景遗存基础上,通过“以画淡史”,佐证盆景起源中国。探讨中,1980 年河姆渡遗址考古队在《文物》第五期发表《淅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1985 年冬萌在《中国花卉盆景》第八期发表《我国最早盆栽》,淅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一片五叶纹陶片;1955 年《中国古典园林出版社》出版《望都汉墓壁画》刊录盆栽壁画;1972 年《文物》第七期报导《唐章怀太子墓发掘简报》刊录侍女1、3 图;上海美朮创作办公室藏书《故宫藏画》刊录的唐阎立本《职贡图》,落入学者视线。经梳理探讨,彭春生发表《盆景起源的研究》(《中国园林》1985 年第二期)。

    韦金笙在《中国盆景史略》(《中国园林》1991 年第二期)等论述中认为:据现知考古、文献记载,中国盆景源于新石器时代形成的盆栽,并在盆栽基础上逐步演化成盆景(如人类衣服源于兽皮、树叶遮体)。

    韦金笙在《中国盆景史略》中论述:“据现有考古、文献记载,淅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一片五叶纹陶片,陶片上刻有一方形陶盆,上栽形似万年青的植物。早在1 万年--4 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类已将植物栽入器皿供作观赏。发展至东汉(公元25-220 年),河北望都汉墓墓壁画中出现绘有一陶质卷沿圆盆,盆内栽有六枝红花,置于方形几架之上,植物、盆盎、几架三位一体的盆栽形象。特别是几架的使用,当时已把盆栽作为艺术表现”。在盆栽逐步演化成盆景过程中,同时出现由赏石演化成山石盆景(或称盆山)。贾祥云等在《中国盆景起源研究--中国盆景艺术形成于魏晋南北朝》(《中国园林》2004 年第七期)。论文中曰:山东青州发掘一座北齐武平四年(公元573年)石刻墓,出土九方石刻画像,其中一方为《贸易商谈图》。图中描述主人与罗马商人互赠礼品--山石盆景场景。

    韦金笙在《中国盆景史略》中还论述:“至唐代(618-907 年)出现写意山水园和山水画,盆栽者应用山水画理将山石与植物组‘景’,浓缩于盆盎之中,由园艺栽培的‘盆栽’而升华为具有意境的‘盆景’。当时民间广泛制作、赏玩盆景。同时,盆景也流入宫廷府邸,成为宫苑装饰、观赏珍品。1972 年,在陕西乾陵发掘的章怀太子墓(建于706 年),墓道东壁上生动地绘有:侍女一,圆脸,朱唇,戴幞头,圆领长袖袍,窄裤腿,光头鞋,束腰带。双手托一盆景,中有假山和小树。另一幅侍女三,有髻,圆脸,朱唇,黄衫黄裙绿披巾,云头鞋。手持莲瓣形盘,盘中有盆景,绿叶,红果。民间盆景不仅流入宫廷,而且在唐代阎立本绘的《职贡图》里还画有以山石进贡的情况。进贡行列中一人手托浅盆,盆内立一玲珑剔透山石。”

    张德生《图说中国盆景史》中提供的由徐悲鸿纪念馆收藏的吴道子《87 神仙图卷》,其中一尊者手托一浅盆,盆中立一玲珑山石(见彩图23)。李树华《中国盆景文化史》中还刊录(美)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收藏五代十国(公元907-960 年)周文炬所绘《荷亭儿戏图》团扇(见彩图25)图中绘有四只盆器,分别为渣斗盆、浅椭圆盆、双耳圆浅盆、高足莲花盆。其中二盆为菖蒲,一盆为莲花盆栽,一盆为蕉石盆景。

    从上述现知考古、文献记载,通过“以画谈史”,佐证盆景起源中国,以及由园艺栽培“盆栽”,升华为具有意境的“盆景”历程。特别是对国内外盆景界论述“盆景起源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盆景悠久历史
    张德生《图说中国盆景史》,提供的300 余幅历代文人画家笔下的盆栽、赏石、盆景绘画史料,补充丰富。笔者在《中国盆景史略》“宋代发展形成树木盆景、山水盆景”,“元代喜作‘些子景’”,“明代将经验所得纷纷立著,记载盆景制作技艺”。论述树木、山石、树石盆景成为历代盆景主要类型,尤明代时尚树石盆景。故宫博物院内藏宋人画(公元960-1127 年)《十八学士图》(见彩图35-38),四轴都画有盆松等盆景。画中盆松,盖偃盘枝,针如屈铁,悬根出土,老本生鳞,俨然数百年立物。以及张择端所绘《明皇窥浴图》中的松树盆景,均反映北宋时期画家笔下松树盆景造型风格。此图1914 年收入在平泉书屋珂罗版名家古画册。


    南宋(公元1127-1279 年)夏永描绘唐《滕王阁图》(见彩图22),在楼台基旁描绘一栽在高足束腰敞口渣斗古盆中的树木盆景。此图由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同名另一图由上海博物馆藏。故宫博物院收藏明《朱瞻基行乐图卷》(见彩图89-90),描绘明宣宗朱瞻基(公元1298-1435 年)便服薝帽在御园观赏各种体育竞技表演场面。在宫廷建筑台阶两侧摆设一对霁蓝釉折沿四足圆盆,一盆为三杆式树木盆景,另一盆剪扎成虬松盆景,均体现了宫廷内院陈设盆景的需求。


    重庆市博物馆收藏明唐寅(公元1470-1523 年)《仿韩熙载夜宴图卷》(见彩图95),在一大型书卷式屏风前,陈设着高足海棠形古盆,内植一虬曲树木盆景,遗憾无法辩认是何树种。


    造型高雅潇洒,由辽宁博物馆收藏,清徐扬《姑苏繁华图》(见彩图172),描绘一住宅院落,台基上陈设一花草盆景,一树木盆景,另一花几上陈设一盆兰花盆栽。画家工笔写意结合笔下的树木盆景,传承宋以来中国树木盆景造型特色。此图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由赏石演化而成的山石盆景,几乎和盆栽演化而成的树木盆景,成为历代中国盆景的主要类型。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宋金(公元1127-1279)佚名《百子嬉春图团扇》(见彩图45),图左下绘有一落地百石长方大型山石盆景。由(美)纳尔逊-艾金斯美术館收藏。元(1271-1368 年)刘贯道所绘《消夏图》(见彩图16),描绘西晋“竹林七贤”阮咸的人物故事。榻桌旁一矮花几上摆设一精致粉彩海棠盆山石盆景。绘于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 年)山西省元代《永乐宫壁画》(见彩图54),再现元代山石盆景风貌。


    由(美)克利夫兰艺术馆收藏明代夏葵所绘《婴戏图》(约公元1405-1435年)(见彩图100),童子群身旁陈设一长方盆山石盆景,山石玲珑剔透,充分表明中国山石盆景是由赏石演化而成。
    在张德生《图说中国盆景史》提供300 余幅图稿中,发现多幅画家笔下树石盆景,尤明代画家笔下多树石盆景。是画家青睐,还是画家反映当时时尚树石盆景。宋代画家李士行画有松石盆景《偃松图》。《中国古代文学》中明版《东西晋演义》插图(见彩图14)的树石盆景。(美)波士顿博物馆收藏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公元1522-1620 年)杜大绶所画《唐明皇招饮李白图卷》(见彩图24),主客中间背后陈设落地竹石盆景。值得一题,在明代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 年)刻本《金瓶梅》(见第十一章、木刻版画27-31)中,画有一盆菖蒲盆栽,一盆翠竹树木盆景、一盆玲珑山石盆景、一盆梅花树石盆景,不仅全面反映明代盆景主要类型,还特别突出时尚的树石盆景。

    南京博物院收藏明仇英所画《春庭行乐图》(见《中国陶瓷古盆》图56),左下角绘有的高足莲花盆虬松树石盆景,笔法细腻,更是叫绝。充分反映明代树石盆景高超水平。

    清代仍继明代遗风,如(美)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收藏清乾隆八年九月九日(公元1743 年)叶芳林、方士庶合作绘画《九日行庵文燕图》(见彩图174),此图为扬州文人雅集的写真之作,石几上摆设一钧釉带托菖蒲盆栽,一异形三足浅盆虬松树石盆景,……

    上述仅是考古学者、探讨中国盆景史学者,以及张德生先生收集海内外博物馆、民间收藏的历代文人画家笔下盆栽、赏石、盆景绘画史料中部分史料。足以通过“以画谈史”,佐证盆景起源中国,历史渊源,探索中国盆景艺术发展脉络和轨迹。同时通过“以画谈史”,用图考向国内外盆景界铁证“中国盆景悠久历史”。


    盆景千年不衰的感情

    中国盆景从新石器时代形成“盆栽”,再从园艺栽培盆栽基础上,发展至唐代,逐步升华成具有意境“盆景”。宋以后,树木、山石、树石盆景成为历代主要类型,同时逐步形成景、盆、架三位一体艺术模式,直至千年不衰。

    新中国成立后,追求继承传统,并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其主因,中国盆景爱好者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理念。并应用“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手法,以“小中见大”技艺,将自然景观浓缩盆盎之中,展现“宇宙之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供足不出户,高枕卧游”。特别是中国盆景爱好者创作、陈设、赏玩盆景,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造就盆景千年不衰,现风行世界。

人类社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集居城市的人们,仍然留恋、酷爱大自然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为适应需要产生“囿”、“苑”,发展形成“自然山水园”;产生“画”,发展形成“自然山水画”;产生“盆栽”,发展形成“盆景”。三者随着人类的社会活动、経济发展、文化提高而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相互提高。

    人类源于大自然,集居城市的人们,仍然留恋、酷爱大自然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乃人类之本性,或精神寄托。为满足本性,精神寄托需求,在各自拥有种种条件下,有人产生“囿”、“苑”,发展形成“自然山水园”;有人产生“画”,发展形成“自然山水画”;同时有人将植物栽入器盎产生“盆栽”,也有人将山石摆在器皿产生“盆山”,也有人应用山水画理,将植物与山石“组景”,浓缩于盆盎之中。由园艺栽培的盆栽,而升华为具有意境的“盆景”,置于室内,或庭院赏玩,“足不出户,高枕卧游”。人类留恋、酷爱大自然的共性,使“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理念产物--盆景,得以自强不息,代代相传,并不断创新,逐渐完美。

    改革开放30 年以来,在改革开放大好形势下,中国盆景走向世界,推动中国盆景事业飞速发展。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业余盆景爱好者群体飞跃壮大,艺术水平迅速提高;痴迷盆景企业家介入,成为发展中国盆景事业的新生力量。在众多业余爱好者群体中,不少受经济基础所限,在底层小院或楼层阳台,甚至在屋面搭“台”,玩弄盆景;痴迷盆景企业家,拥有富裕经济基础,不去“吃、喝、嫖、赌”,却愿投入百万、千万玩弄盆景。一者不辞辛苦,一者投入百万、千万,都因“痴迷”盆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理念,寻求“人之本性”,“精神寄托”,……可谓:千辛万苦,乐在其中。

   “以画谈史”,佐证“盆景起源中国”,“中国盆景悠久历史”意义重大。
     建议将张德生《图说中国盆景史》精选的300 余幅历代文人画家笔下盆栽、赏石、盆景绘画史料,通过出版发行或刊物宣传,达到如书中所表示的那样:“中国盆景文化遗产应由人们共享。让越来越多的人来亲身感受古代文明的辉煌,享受到盆景文化的熏陶。让千百年尘封的盆景历史绘画被更多的目光激活。让文化的因子在潜移默化中穿越岁月,流淌于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民族精神和人类文明记忆、传承、创新的源泉,以激发我们民族的自豪和进取心”。

                                                                                                       2008 年12 月22 日
(此文转自人民网.强国论坛)
 
更多>盆景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