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地区松材线虫病防控措施探讨

   2025-02-20 汪博0
核心提示:松材线虫病被称为“松树的癌症”,会严重威胁松树的健康生长。以陕西地区为例,分析了松材线虫病的疫情分布和发生面积,并从疫情监测、严防疫情传播、松褐天牛防治和加强宣传4个方面,论述了松材线虫病防控措施,
陕西地区松材线虫病防控措施探讨
 
摘要:松材线虫病被称为“松树的癌症”,会严重威胁松树的健康生长。以陕西地区为例,分析了松材线虫病的疫情分布和发生面积,并从疫情监测、严防疫情传播、松褐天牛防治和加强宣传4个方面,论述了松材线虫病防控措施,旨在不断提高松材线虫病防控水平,更好地维护陕西地区松林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
 
松材线虫病又称松树枯萎病、松树萎蔫病等,是一种发生在落叶松、马尾松、油松等松树林的毁灭性林木灾害,由松材线虫寄生在松树体内引起[1]。染病植株树脂分泌减少,木质部干枯,植株枯死,针叶转变为红褐色且不脱落,形似火烧状[2]。松材线虫病的传播途径有自然传播和人为传播2个方面:自然传播主要是通过媒介昆虫———松褐天牛传播,松褐天牛取食染病植株时,松材线虫转移至松褐天牛体内,并当其取食时向健康植株传播[3];人为传播主要是由染病疫木的运输引起,疫木木材向新林区转移,可造成松材线虫病的远距离传播[4]。
 
1陕西地区松材线虫病发生情况
 
陕西是全国森林大省,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秦岭山脉,由于地处中国南北方分界线,植被兼具南北方的特点[5]。全省森林覆盖率45.91%,森林面积944.08万hm2,其中,松林面积143.07万hm2。陕西地区是松材线虫的适生区,2001年在汉中市首次发现疑似病例,2009年在略阳、汉滨2个县(区)首次发现[6]。根据《2021年陕西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公报》可知,2021年陕西地区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面积3.20万hm2,病死松树28.35万株。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告(2022年第6号)(2022年松材线虫病疫区)》可知,陕西地区松材线虫病疫区主要包括汉中市洋县、西乡县、留坝县、佛坪县、略阳县、勉县、宁强县、镇巴县,安康市汉滨区、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平利县、白河县、旬阳市,商洛市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共计24个县(区)。
 
2松材线虫病防控措施
 
2.1疫情监测
 
2.1.1划定监测区。目前,我国松材线虫病一般采用分区防治的方法,可分为重点预防区和一般预防区[7]。在周边有松材线虫病发生及松树林面积较大的区域设置为重点预防区,其他松林作为一般预防区。
 
2.1.2地面监测。首先,在重点预防区内设立固定监测点,监测点选择在松林分布较为密集,生态环境较为复杂,以及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的地区。在一般预防区设立临时监测点,设置密度不必过高,但要有代表性,主要针对疫情传播的潜在热点区域,以提高监测的覆盖范围,增强监测的灵活性,确保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针对固定监测点,定期进行采样检测,及时发现疫情,明确疫情蔓延情况,为防控工作提供准确的信息。针对临时监测点,可根据疫情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定期监测。地面监测时,当发现针叶变黄、变红褐色,树脂分泌减少等异常枯死株时,及时进行抽样,并带回实验室进一步核实,抽样方法参考《GB/T23476-2009松材线虫病检疫技术规程》。样品带回实验室后进行松材线虫分离、镜检、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一旦确认是松材线虫病,及时采取相关措施,严防疫情扩散。
 
2.1.3遥感监测。遥感监测可作为地面监测的辅助手段,在人难以到达的区域尤为适用,可分为卫星遥感和无人机遥感2种,二者各有优势。
 
(1)卫星遥感:基本原理是松材线虫病会导致松树针叶变色,其生长情况与健康森林迥异,其光谱特征变化明显,卫星上搭载的MODIS、Landsat等光谱仪可以采集松林反射的红外波段、近红外波段、可见光波段等光谱数据。根据地表反射率的变化情况对松材线虫病进行分类识别,得到松材线虫病的空间分布信息。
 
(2)无人机遥感:通过划定无人机飞行航线,采用影像拍摄、高光谱分析等技术,结合重访、影像校验、正射纠正、拼接等,提取松树冠层信息,对松材线虫病进行分类识别。遥感监测的优势在于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的疫情信息,同时还附带有地理空间信息,可以迅速实现疫区可视化,对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整体把握和信息化管理意义重大。
 
2.2严防疫情传播
 
2.2.1开设防控隔离带。为防止松材线虫病的疫情传播,可在疫情发生区域与周边区域之间开设防控隔离带,能阻止疫情通过风传、昆虫传播等方式扩散到周边区域,从而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范围。根据地形地貌条件、疫源规模、疫区周边林木状况等因素,合理确定隔离带位置和宽度。隔离带范围内不得栽培松树,完全隔离疫源;对于隔离带内可能存在的残留病枝或病叶,及时清理焚烧,并使用杀虫剂喷洒隔离带周边林木,灭杀松褐天牛,建立药剂防护区,切断传播链。陕西地区主要的松材线虫病防控隔离带为陕西秦岭松材线虫病防控隔离带,东起商洛市洛南县,西至汉中市略阳县,沿秦岭以南现有疫情发生区北缘向北3km内的松林分布区域,总面积2.40万hm2。
 
2.2.2皆伐清理。松材线虫病被称为“松树癌症”,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生疫情,最优处置方式便是迅速皆伐清理疫区,将感染的松树及其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健康松树一同砍伐,防止疫情通过残留的松树传播,彻底消除感染源,避免疫情扩散,然后在疫区内采用阔叶树种造林,恢复生态。伐除的疫木可采用处置和利用2种处理方式,选择晴朗无风天气烧毁疫木,作业前向防火部门报备,配备扑火工具,做好各项防火准备工作,然后就地选择合适的场地,集中清理疫区内所有直径在1cm以上的疫木及树皮、针叶等可燃物,集中烧毁,点烧结束后收拢余烬,再次点烧,待燃烧结束确认无火灾等隐患后方能离开。采用与烧毁相同的方式,集中清理疫区内所有直径在1cm以上的疫木及树皮、针叶等杂物,就地粉碎,粉碎最大粒径<1cm。疫木粉碎后经过无害化处理可进行再利用。进行疫木再利用时,应指定具备无害化处理资质的木材加工企业定点加工,并配备掌握熟练技术,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同时,完善疫木加工利用管理制度,建立疫木入场时间、数量、加工数量、除害处理、制品出厂等情况的台账,安装可全过程监控的在线监控系统,做到信息全程可查,避免未经无害化处理或处理不到位的疫木流入市场,造成松材线虫疫情的扩散蔓延。
 
2.2.3加强松木及其制品检疫及溯源。一是全面排查登记辖区内从事松木及其制品经营、加工、运输的单位和个人,定期抽检,抽检方法参考《GB/T23476-2009松材线虫病检疫技术规程》。二是重点排查楼房、桥梁、电力、通讯等用木工程所使用的松木制品和原木,严防疫情通过工程松木运输长距离传播。三是进一步强化松木及其制品进出省检疫力度,运出疫区的松木及其制品必须通过检疫,流转入辖区的松木及其制品登记造册,明确原产地和流转信息,减少甚至杜绝疫区松木及其制品流入。四是对于松材线虫疫区,尽可能实行电子编码溯源制度,做到松木及其制品从采集、运输到加工利用全程可追溯。建立信息化溯源平台,各环节上传数据,实现产品生命周期监控,一旦出现问题可快速锁定源头。五是实行省级统一监管,设立专职检疫监管机构,严格执行检疫流程;强化执法检查,严打偷运行为。必要时设置临时抽检站,开展抽检工作;提供举报渠道,奖励线索举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监管。
 
陕西地区松材线虫病防控措施探讨
 
2.2.4开展联防工作。松材线虫病的防控需要各相关部门协同合作,开展联防工作。林业、海关、市场、司法等各相关部门应加强信息共享,共同制定防控策略,协调防控措施的实施。同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共同应对疫情传播的挑战。
 
2.3松褐天牛防治
 
松褐天牛是鞘翅目天牛科墨天牛属的蛀干型害虫,可取食松树的枝干,松褐天牛作为松材线虫病的传播载体,其防治对阻断病害传播链起关键作用。首先,日常巡查时注意监测松褐天牛,在其种群密度较大时,及时采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控制。物理防治以灯光诱捕为主,在松林周边布设诱虫灯,4月下旬或5月上旬-10月集中诱杀松褐天牛成虫;在松树干上环绕防护带,防止松褐天牛上树。化学防治主要是通过在树冠周围喷洒农药,大规模灭杀松褐天牛,常用防治药剂包括氯氰菊酯、噻虫啉等。生物防治是在林内释放管氏肿腿蜂、花绒寄甲等天敌种群,也可以采用白僵菌、绿僵菌等“以菌治虫”[8-9]。
 
2.4加强宣传
 
通过宣传,向公众普及松材线虫病的危害性、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提高广大群众对病害的认识和了解,增强防治意识。同时,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松材线虫病的防治中,政府、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农民等都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作用,共同推动防控工作开展。具体而言,可组织相关专家、科研人员和森林管理者开展培训和讲座,向农民、林农工作者和相关从业人员普及松材线虫病的基本知识和防治方法,提升他们的防治能力;制作和发放宣传册、海报、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宣传资料,向公众普及松材线虫病的危害和防治知识,引导人们积极参与到防治工作中;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平台,定期发布有关松材线虫病的新闻、报道和科普文章,加深公众对病害的认识和关注度;建立松材线虫病疫情上报平台,完善疫情监控渠道。
 
3结语
 
松材线虫病是我国重大的森林病害之一,会严重威胁松林资源的安全。陕西地区由于松材线虫病难以防治的特点以及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特殊性,松材线虫病疫情呈现出不断蔓延的态势。为有效防控松材线虫病的发生与传播,必须始终高度重视,采取系统而全面的防治措施。首先,加强对松材线虫病的监测,利用地面监测和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发现疫情,明确病害蔓延范围。一旦发现疫情,第一时间采取皆伐清理等措施,彻底消除病原,避免疫情扩散。其次,严防疫源的人为传播,开设隔离带、严查松木流通、实行电子溯源等,切断病原的传播途径。再次,重点针对病害的天敌松褐天牛开展防治,减少病原媒介种群。最后,加强宣传,普及病害防治知识,增强社会各界的防治意识和能力,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疫情防控。
 
未来,应以提高监测水平、强化疫情管控和开展科研创新为重点,加强对松材线虫病的防控。一是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建立智慧化的病害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疫情的实时掌握;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强化疫区管控和病原溯源追责,形成系统高效的防控体系;三是要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开展病原生态、传播规律和防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只有高度重视、全社会共同参与,持续开展系统防治,才能有效控制松材线虫病的发生与蔓延,保障我国松类资源的安全。
 
 
 
更多>同类苗木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关注我们  |  隐私政策  |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鄂ICP备180161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