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苗木市场行情相比2020年下半年,呈现较大幅度下滑,需求总体不振,需方要求提高,苗木生产效益分化加大。在耕地“两非”整治政策环境下,一些地区苗木价格已出现“混乱”。
离场
“我们这边很多苗圃都干不下去了。”在采访中,不少业者对记者说。
福建有一家三角梅生产企业,2019年有七八千亩苗圃,除了福建,在山东、江苏、安徽、广西、贵州、海南等地建立了种植基地。今年该公司很多省份的苗圃已经退掉,种植面积缩减到3000亩,明年要缩减到1000亩以内。
“量入为出,2019年销售额五六千万元,而今年已经接近年底了,营收还不到2000万元。要不是承接了1000多万元的节日环境氛围营造工程,早就揭不开锅了。”这家企业的负责人表示,公司所在地有六七成苗木经营者已经离场。
2019年底,山东省林木种苗协会曾做过一次调查,当年山东省苗木企业有80%出现销售业绩下滑、亏损,10%的苗企面临退出市场。虽然今年的调查结果还未出炉,但已知有的企业一年都没有开张,相当多的企业已经退出。
控制运营成本是当下苗企必须要做的事情,在记者的调查中,缩减面积,甩掉包袱,挨过严冬,已成为业者的不二选择。
疫情
“都是疫情闹的。”说起苗木销售,不少从业者对记者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疫情之下,各地政府缩减了绿化相关预算。而当前,苗木用量80%以上依然是政府买单。
相较2019年甚至2020年,今年的绿化工程量又有较大程度的下降。
年初,国家林草局发布了“2021年林草工作要点”,其中“计划造林5400万亩”,而前些年,每年造林面积基本是递增的,保持在1亿亩以上,2020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仍完成营造林1.02亿亩。也就是说今年的“造林蛋糕”只有以往的一半。
房地产曾是用苗大户,今年用苗量大幅下滑。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至11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金额均明显下降,11月房价指数环比下跌持续了3个月,有专家分析表示,房地产市场从“过热”开始转为“过冷”。
房地产用苗需求不旺,一些大中城市市政道路建设同比减少,市政绿化多为提升工程,虽给苗木市场带来了一些亮点,但毕竟空间有限,供需关系决定了常规苗木的销售价格普遍走低。
耕地“两非”整治
今年2月9日,《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关于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整治优化工作的通知》发出,要求各市、县(市、区)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用2年时间集中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整治优化,义乌市随即启动了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工作。随后,多个省市相继发出耕地“两非”整治通知,行动起来。据最新公布的数据,浙江省已有近50万亩耕地完成“两非”整治。
耕地“两非”整治工作迅速开展,一些苗企顺势清理库存,大量被清退的苗木“以难以相信的价格销售”,扰乱了原本就不景气的苗市。江苏夏溪乔木类产品价格出现下滑;北京大量常规苗木降价处理;湖北荆州的一些农户抛售苗木,进一步加剧了苗木价格下滑的幅度。
耕地“两非”整治工作明年仍将继续,据全国苗木供需分析研究组发布的《2022年度供需分析报告》中预测,随着苗木的清理和腾退,2022年全国育苗面积将减少到120万公顷(2020年为150万公顷),但苗木去库存压力依然很大。而地方债务问题,投资增速状况,都将影响园林苗木产业的发展。
高质量发展
12月8日至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会议要求,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我国经济已从规模数量型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数字放缓是常态,新常态也会派生新机遇,需要从业者有所新作为。
从国土绿化和生态治理目标看,“十四五”期间,全国森林覆盖率要达到24.1%,特别是“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提出,为苗木行业提供了机遇。
政策方面,近期发布了不少利好消息,关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生态修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相关《通知》或者《意见》,都在今年密集出炉。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特别提到“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市场空间已触手可及。
但目前,由于严重的产能过剩,各地苗木去库存压力依然很大。未来一段时期内,常规苗木卖不上价、甚至赔本仍将持续。
反观今年还在赚钱的苗木企业,都是提前布局、进行差异化生产的企业。苗木质量高、品种独特是其产品特色。
河南的一家企业今年的销售额同比大幅增长,接近翻番;江苏的一家苗圃订单不断,其产品远销十几个省市。两个苗企的共同特点是专做一类产品,其观赏效果能够让人眼前一亮;产品有规格梯度,每个梯队都有相当的数量;同时,非常注重市场营销。可见,专业化的企业竞争优势已经凸显。
经济基础、政策环境、关联产业发展趋势等,都在影响着苗木产业走势,需要业者进行研判,在市场中找准方向。苗木产业低潮或将持续,但苗木从业者最应该做的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结合自身能力,迅速做出调整。
在这个越来越重视“质”的时代,唯有沉下心来做“匠心企业”,把产品做精,把管理做细,努力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才是苗企的生存法宝,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