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牡丹产业发展优化策略
摘要:牡丹是菏泽一张亮丽的名片,牡丹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提高菏泽市的影响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但目前菏泽市牡丹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未形成深加工产业体系、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牡丹产品宣传不到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分别从完善牡丹产业体系、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等方面提出产业发展优化策略。
牡丹是菏泽的特色,牡丹产业是菏泽的特色产业。近年来,菏泽市立足资源禀赋,以打造特色优势产业为目标,推动牡丹产业逐步向深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综合开发利用迈进。为有效促进菏泽牡丹产业实现高质量快速发展,全面梳理和分析菏泽市牡丹产业现状,归纳总结了牡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1菏泽牡丹产业发展现状
1.1牡丹产业基本情况
观赏牡丹是菏泽市牡丹产业的基础。目前,菏泽市已培育出9大色系、10大花型、1280个栽培品种[1],是世界上品种最多的牡丹观赏基地。菏泽市为加快建设牡丹观赏园,先后建成了曹州牡丹园、菏泽牡丹园、凝香园等10多个观赏园。催花牡丹和牡丹种苗销往美国、日本、法国、荷兰等多个国家。新品种培育贡献了全国总量的7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牡丹集散地和营销中心,近80%的观赏牡丹经菏泽销往全国乃至全球。
科技支撑方面,科研人员、花农与科研院所、加工企业联合攻关,已经完成了无土栽培、鲜切花以及微型盆栽牡丹等多项技术研究。且“菏泽牡丹农业科技园区”被科技部批准为第七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了国家牡丹种质资源库菏泽库和全国唯一的新品种测试基地。
1.2油用牡丹产业初具规模
油用牡丹是菏泽市牡丹产业的创新,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2]。
一是先发优势明显。菏泽市开发了油用牡丹产业,牡丹籽油已经被国家列入化妆品原料,且菏泽市获得了全国首个牡丹籽油企业食品生产许可证、首个牡丹籽油生产厂家、首个万吨级牡丹籽油生产线、首家以牡丹加工为主业的国家林业龙头企业、首个牡丹籽油国家粮油行业标准、首个牡丹全产业链循环经济标准体系、首个牡丹籽油胶囊保健食品。
二是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在原有尧舜牡丹、麟源牡丹、瑞璞牡丹、谷雨牡丹、华瑞油脂、蓝天蓝食品、中禾健元、乔子红、富贵坊食品10家基础上,新增4家深加工企业。菏泽市现有14家牡丹加工企业,其牡丹籽油加工能力高达2.5万t,牡丹深加工产品数高达260个,如牡丹籽油、牡丹精油、牡丹香水等。三是循环加工模式初步形成。通过将根作为药材、籽榨取油、蕊制茶、瓣提取精华、籽粕用作饲料,以及将枝条和叶子用于熏香,菏泽市的牡丹产业链实现了将植株的各个部分充分利用,避免了浪费。
1.3菏泽牡丹品牌的影响力
积极培育牡丹特色品牌,坚持多元融合发展,“菏泽牡丹”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连续举办了三届世界牡丹大会,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有效提高了牡丹产业的市场知名度。菏泽牡丹多次在国内外大型展会上获奖,在1999年昆明世博会上的111项花卉单项奖中,菏泽牡丹夺得81个奖项,在2016年土耳其安塔利亚世界园艺博览会和2019年北京世园会上,菏泽牡丹备受青睐,成为对外展示中国园艺文化和菏泽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和一大亮点。菏泽巨野县书画院组织创作的《花开盛世》《锦绣春光》成为青岛上合峰会、上海进口博览会上国家首脑合影留念的主题背景,向全球传达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美好世界”的寓意,这充分说明菏泽牡丹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成为国家精神和民族品格的体现,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和推崇。


2牡丹产业发展优势
2.1发展基础良好
菏泽市地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其环境条件适合牡丹生长,早在隋唐时期就开始栽培牡丹。目前菏泽市已经发展成为牡丹品种最多、花色最全的旅游观赏区。2022年,牡丹产业总产值100亿元,牡丹已成为菏泽市最为亮丽的城市名片。
2.2培育经验丰富
全市规模化牡丹四季栽培中心3处,牡丹芍药标准化种植基地20个,牡丹种植专业户1万余户,大田实践经验超过20年的花农不少于1000名,部分年轻技术人员也初露头角,从事牡丹科技推广的人员有5000余人,从事种植、加工、销售产业的人员超过5万人。
2.3科研成果丰硕
近年来,为解决油用牡丹童期收益低的制约,菏泽市从政府到花农不断加大牡丹栽培技术研发创新投入,设立了“中国牡丹之都”卓越贡献奖,全力抓好牡丹产业创新发展。目前,菏泽市积极探索多种高效种植模式,如“牡丹+果树、牡丹+绿化苗木、牡丹+中药材、牡丹+粮农作物”等,且先后与1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完成了多项科研项目,荣获国家、省级奖20余项,申请专利144项,制定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6项,在牡丹种植加工等方面科技基础扎实[3]。
2.4组织与政策支持
2019年1月,成立菏泽市牡丹产业发展中心。同时为推动山东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省政府批复同意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方案(2021-2025年)》(简称《方案》),已经把菏泽牡丹列为山东省重点推动的13个特色产业之一,并明确由市级推动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有关市县要落实主体责任,发挥地方政府引导作用,坚持市场化运行、法治化保障,促进政策集成、要素集成、服务集成,形成优势特色产业健康发展良好格局。
3菏泽牡丹产业发展的不足
3.1深加工产业体系未形成
目前,菏泽市牡丹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尚未形成深加工产业体系。一方面,缺乏牡丹深加工产业链,导致菏泽市牡丹产业的附加值较低,无法充分利用牡丹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开发[4]。现有龙头企业实力较弱,品牌知名度低,带动能力不强,生产与销售环节的附加值还没有传递到种植环节,导致大田种植环节的效益较低,种植户积极性不高[5]。在对牡丹种植积极性的调研中,有48.36%表示不太愿意种植,甚至有13.10%表示不愿意。
另一方面,缺乏牡丹深加工的相关企业和机构。在菏泽市,尽管牡丹种植业相对发达,但由于缺乏相关的深加工企业和机构,牡丹花束、牡丹茶、牡丹饮料等相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有限,牡丹的附加值较低,农民在销售牡丹时往往无法获得较高的收入,同时也无法满足市场对于各种深加工牡丹产品的需求。
3.2科研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油用牡丹产品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有力的科技支撑,科研力量相对薄弱,缺乏高层次的领军人物、人才团队,油用牡丹基础性研究不足,应用性研发滞后,创新性和突破性的产品很少,导致市场认可度低。牡丹产业的相关科研力量薄弱,导致牡丹种植成本高、种植效益偏低,且对牡丹深加工和市场开拓力度不足,造成了牡丹籽的产量过剩,牡丹籽出售难,挫伤了农民种植积极性。
3.3产品宣传不到位
菏泽地区的牡丹产品宣传推广不到位,具体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菏泽牡丹产品的销售渠道相对单一。目前,菏泽牡丹产品的销售渠道主要集中在当地花卉市场和部分传统花卉商店。这种销售渠道的单一性限制了牡丹产品的推广和销售范围,也导致了市场认知度不高的问题。二是菏泽牡丹产品的宣传推广在媒体传播方面比较薄弱。如今,媒体已经成为了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但菏泽牡丹产品的宣传推广在媒体传播上的投入相对较少。缺乏媒体宣传的牡丹产品难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关注,也难以在市场中形成良好的品牌认知度。
4菏泽牡丹产业优化策略
4.1不断完善产业体系
4.1.1构建健全的牡丹深加工产业链,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建议菏泽市从产业链的角度来完善牡丹深加工产业体系,构建健全的产业链,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6]。首先,政府在牡丹深加工的上游环节加大投入,提高牡丹种植和加工环节的标准化和规模化水平。其次,政府引导和支持企业在牡丹深加工的中游环节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最后,政府可以鼓励企业在牡丹深加工的下游环节进行市场拓展和品牌建设,打造牡丹深加工的知名品牌。
4.1.2加强牡丹深加工产业的标准化管理。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保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一是制定和发布牡丹深加工的行业标准,规范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流程,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二是加强对牡丹深加工企业的监督和检验工作,确保产品符合相关的品质要求和标准。三是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加强对牡丹深加工技术和工艺的传承和推广,提高行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4.2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4.2.1加强科技研发力量。积极发挥菏泽牡丹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作用,做好牡丹产业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工作,重点推动牡丹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如国家牡丹检测检验中心、牡丹籽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引入牡丹领域的专业科研机构和高水平的科研团队,与本地相关企业合作,共同开展牡丹的科技研究和创新。同时加强人才引进、培养与使用,引进与一二三产发展相关的高端科技人才,提高牡丹产业的种植加工水平。通过建立科研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机制,加强牡丹新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治、栽培技术改进等方面的研究。同时,鼓励农业科技人员积极参与牡丹的科技创新,从而提高菏泽市牡丹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
4.2.2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建议菏泽市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平台,为科研成果和思维能力,开设以社区花园为主题的绘画、摄影、手工制作等课程,让学生能在课余时间走进大自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感知自然、记录自然,让社区花园成为他们的“自然游乐场”。
社区花园还可与当地高校的农林类学院、环境保护类社团合作,为他们提供研究对象和资源,当地高校反过来又可以为社区花园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支持,如请高校人员担任主讲,开设自然科普类课程,形成良性循环的合作模式。
4结论与展望
社区花园的本质是解决因城市快速发展而产生一系列问题的一种方案,城镇化进程过快,人口流动规模大带给人的最直观的问题就是邻里关系变得疏远,人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减少[5]。社区花园恰好可以成为串联家庭、社区和学校的纽带,增强社区凝聚力,提升社区景观环境的同时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但想要社区花园发挥更加多样化的社会作用,就离不开非生产性活动的策划运营,通过挖掘民俗文化,利用自然物候,举办公众喜闻乐见的社区活动,提高社区花园在不同季节尤其是非生产季节的使用率,打造自下而上的全过程公众参与流程,促进社区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根据公众反馈持续更新和完善运营模式,增加社区花园在非生产季的运营机会,丰富社区花园的使用功能,营造可持续的社区环境,让在存量更新背景下的社区花园更加充分地发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