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的培育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摘要:杜鹃花扦插育苗和病虫害防治是促进杜鹃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从苗圃地选择、整地作床与处理、穗条准备与处理、扦插、配套设施建设及环境条件控制5个方面分析了杜鹃花扦插育苗技术,同时,针对杜鹃花主要病虫害,提出了多种防控手段,以期为科学培育杜鹃花提供参考。
杜鹃花是杜鹃花科杜鹃属常绿或落叶灌木,以其繁茂的枝叶、多姿的花色、优雅的花形和四季常青的观赏特性而备受园林界的青睐[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日益强烈,杜鹃花凭借其独特的观赏价值和生态效益,
在园林绿化、庭院美化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已成为花卉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2-3]。然而,杜鹃花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其中,苗木繁育和病虫害防治是两大关键问题。杜鹃花育苗过程复杂、技术要求高,导致育苗效果不稳定,苗木质量难以保证[4],同时,杜鹃花病虫害种类繁多,为害严重,防治难度大,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5]。因此,深入探究杜鹃花扦插育苗技术,完善杜鹃花病虫害防控体系,对于提升苗木质量、促进产业升级、推动花卉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杜鹃花扦插培育技术要点
1.1苗圃地选择
苗圃地选择是杜鹃花扦插育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需要综合考虑立地条件、土壤理化性状、配套设施条件等多方面因素,为培育健壮优质的杜鹃花苗木创造有利条件。应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地块,避免选择低洼积水或高坡易旱的区域。同时,为方便管理与运输,苗圃地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
1.2整地和作床
选定理想的苗圃地后,首先,清理杂草、灌木、杂物等,然后深翻土地15~20cm,打碎土块,平整土地,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和排水性能,为幼苗根系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其次,在整地的基础上作床,一般采用高床作业方式,床面宽1.1~1.2m,长度根据实际需要而定,床面高15~20cm,两床间留40cm的步道,四周设置排水沟。最后,在床面铺设一层4~5cm厚的黄心土,并使用小木板刮平床面。为抑制土传病虫害的发生,促进苗木健康生长,可向床面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再覆盖农膜焖制3~4d。
1.3穗条准备与处理
穗条准备与处理是杜鹃花扦插育苗的核心环节之一,直接影响到扦插成活率和苗木质量。穗条的选择要考虑母本状况,一般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3~4年生母本,采集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作为穗条,气候干旱时需在采穗前1~2d灌水1次。采穗后切制穗条,一般插穗长6~8cm,保留4~6片叶,同时注意切口的处理,采用45°斜切的方式,保证工具锋利、切口平滑,避免撕裂或挫伤枝条,减少水分蒸腾和病菌侵染。为保证苗木长势一致,方便管理,应将穗条按粗细进行分类,分别扦插。分类后对穗条进行消毒处理,可将穗条置于0.1%高锰酸钾溶液或其他杀菌剂中浸泡2~5min,能有效防止扦插过程中病虫害传播。另外,条件允许时,可对处理后的穗条使用吲哚丁酸(IBA)、萘乙酸(NAA)等生长调节剂,促进不定根生长,提高扦插成活率。
1.4扦插育苗
扦插时间一般选在雨季(5月上旬-6月上旬)或秋季(9-10月),尽量选择阴天天气,条件不允许时可在晴天的清晨或傍晚进行,避免强光和高温对扦插造成不利影响。扦插时,扦插株距2.0~2.5cm、行距5cm,先使用筷子、铁棍等物体在苗床上以45°倾斜插孔,孔深2.0~2.5cm,再将穗条插入孔中。叶片正面统一朝向,腋芽竖直向上,有利于植株生长发育。扦插完成后立即浇1次透水,保证土壤湿度,提高扦插成活率。同时,可喷施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预防病虫为害。
1.5配套设施建设
先搭建拱棚,可使用多根2m长且两端削尖的毛竹条弯曲跨苗床插入床的两侧,竹条间距1m,上覆塑料薄膜,使用沙土将薄膜四周压实、密封,维持插床内的高湿度环境,促进扦插穗条的成活。拱棚搭建完成后建设遮阳设施,可在薄膜外围使用长2.3m且两端削尖的毛竹条弯曲跨苗床插入床的两侧,竹条间距1.2m,架设在薄膜上方0.15~0.18m,覆盖遮阳网。夏季阳光炽热,需覆盖双层遮阳网,防止强光灼伤幼苗。
1.6环境条件控制
环境条件的精细化控制是确保扦插穗条成活和幼苗健康生长的关键。(1)水分和湿度管理。扦插后1个月内棚内相对湿度保持在95%以上,相对湿度下降后及时补充土壤水分。(2)光照和温度管理。扦插后30d内,棚内遮光率保持在75%~85%,避免强光灼伤幼嫩的穗条。同时,密切监测棚内温度变化,确保最高温度在40℃以下,必要时可采用通风、喷雾等方式进行降温。
随着扦插穗条的生根和幼苗的生长,适时揭膜、炼苗。对于夏插苗,一般在扦插30d后,可逐步揭开苗床两端的塑料薄膜,增强通风;阴雨天气或夜间,可暂时去除遮阳网,让幼苗接受更多的散射光。扦插后60d,可揭开苗床两侧的薄膜,1周后再完全去除薄膜。为了促进幼苗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可循序渐进进行炼苗,即揭膜前半个月,先去除上层遮阳网,进入初秋后再去除剩余遮阳网。对于秋插苗,次年春季可逐渐撤去薄膜和遮阳网,使幼苗循序渐进地适应自然环境中的光照、温湿度。

2杜鹃花病虫害防治技术
2.1病害
杜鹃花常见病害有黄化病、叶斑病和杜鹃叶肿病。
2.1.1黄化病。是由于土壤中缺乏铁元素或土壤pH值偏高,导致植物无法有效吸收铁元素引起。发病初期,植株嫩梢新叶逐渐退绿,转为黄白色,叶脉仍保持绿色。随着病情加重,整个叶片逐渐变黄,主脉保持绿色,形成鲜明对比。病情严重时,叶片边缘呈焦枯状,杜鹃光合作用受阻,进而影响整个植株的生长发育和开花。
2.1.2叶斑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在潮湿环境中尤为常见。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小的紫褐色斑点,随着病情的进展,斑点逐渐扩大合并成不规则状的黑褐色斑块,斑块边缘颜色较深,影响了植株的健康生长和观赏价值。
2.1.3杜鹃叶肿病。主要侵害杜鹃的花芽、嫩叶,发病时,叶片正面分布有淡黄色圆形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颜色逐渐加深,叶背面呈淡红色凸起,肥厚肿大,花瓣明显增厚,呈不规则瘿瘤状,严重影响了杜鹃的观赏性。
2.2虫害
杜鹃花常见虫害有红蜘蛛、杜鹃叶蜂和蝼蛄。
2.2.1红蜘蛛。是一种微小的蛛形纲动物,主要在叶背活动,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植物叶片汁液。受害初期,叶背出现病斑,失去光泽,虫害严重发生时,导致叶片脱色、干枯、萎缩,并提早落叶,影响了植株的健康生长和观赏性。
2.2.2杜鹃叶蜂。是一种食叶害虫,属膜翅目叶蜂科,以幼虫啃食叶片,造成叶片上形成不规则的缺口或大片缺失,严重发生时可吃光整个叶片,仅留叶脉,会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
2.2.3蝼蛄。俗称土狗子,属直翅目蝼蛄科,主要以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和植物根系为食。蝼蛄在土壤中挖掘隧道时,破坏了杜鹃花的根系,造成植株生长不良、萎蔫,甚至死亡。同时,蝼蛄在地表爬行时会咬断幼苗茎基部,造成植株倒伏。
2.3防治方法
2.3.1农业防治。首先,根据杜鹃花的生态习性合理选择栽植地点,避免种植在低洼、潮湿、易积水的地段,防止根系缺氧或滋生土传病原菌。其次,适时剪除病虫枝叶,疏除过密枝,促进植株通风透光,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再次,及时清理落叶、枯枝等植物残体,有效减少病原菌和害虫的越冬场所,从源头上控制虫害的发生与蔓延。最后,合理控制土壤湿度,做到既不干旱缺水,又不过湿渍害,减少虫害的发生。
2.3.2物理防治。由于杜鹃病害主要由非生物因素引起,因此,该方法主要适用于防治虫害。对于红蜘蛛,可使用高压水枪或软管轻轻冲洗杜鹃花的叶片正反面,冲走部分红蜘蛛和其网丝,减少虫害密度;也可使用纱网或保护罩隔离苗床,切断红蜘蛛迁移途径。对于杜鹃叶蜂,应及时手工摘除幼虫或虫叶并销毁,减少害虫数量;使用黄色粘板或性信息素诱捕器捕捉成虫,减少害虫繁殖。对于蝼蛄,可在植物根部周围薄薄覆盖一层石子或粗砂,阻止蝼蛄接近植株根部;也可设置地下防护网或金属箔,防止蝼蛄进入种植区域;还可利用蝼蛄夜间活动的特点,在夜晚人工进行捕捉。
2.3.3化学防治。对于黄化病,多因土壤中缺乏铁元素或土壤偏碱性导致铁元素吸收困难引起,可通过向植株补充铁元素或调节土壤pH值进行防治。具体可使用20%威力铁100倍液+25%威力锌100倍液喷施叶面。对于叶斑病,可喷施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防治。对于杜鹃叶肿病,可喷施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防治。对于红蜘蛛,可喷施10.5%阿维·哒螨灵乳油2500~4500倍液、21%阿维·螺螨酯悬浮剂5000倍液进行防治。对于杜鹃叶蜂,可喷施5%杀螟硫磷乳油1000倍液进行防治。对于蝼蛄,可使用2%联苯·鳃虫胺颗粒剂(用量:2.0kg/667m2)拌土撒入地面进行防治。
2.3.4生物防治。可在叶面使用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抑制叶斑病病原真菌生长。通过释放捕食螨(如智利小植绥螨)、瓢虫等天敌,控制红蜘蛛数量,也可使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2%苦参碱水剂15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3000~6000倍液),还可套种薄荷、百里香等吸引寄生蜂和捕食性昆虫的可于7月底对中花品种进行遮光处理,晚花品种较之提前5~10d,早花品种较之延后5~7d处理。遮光处理要一直持续到花蕾现色或开花。7月下旬,选取生长健壮、株高30cm的菊株,每日17:00用黑布、黑塑料薄膜或油毛毡进行遮光处理,遮光过程中必须保证全株完全遮光,次日7:00揭开遮光布。
2.2.2花期延迟至元旦、春节。将正常秋菊的花期由10-11月延迟至元旦、春节,可采用增施氮肥、夜间升温、摘心等方式,最有效的方法进行长日照处理。选择晚花品种,如‘紫袍金带’‘南国红豆’‘平湖春色’等,冬季气温低,从花芽分化到开花大约需要60d,在自然条件下,晚花品种于9月中下旬开始进行花芽分化。因此,元旦、春节开花的菊花,都应在花芽分化前的9月上旬进行加光处理。元旦开花的菊株,需在元旦前60d开始进行花芽分化,加光处理应在元旦前70d终止,再进行短日照处理,促进花芽分化。因此,加光处理措施应在10月中旬终止。花期延迟至春节的菊株按同理推算。
2.3其他
在调控花期的过程中,受各种环境因素影响,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遮光或加光处理的时间。若花期早于预期,菊株显色后便可停止遮光;若花期晚于预期,可延长遮光时间。以2024年成都市人民公园菊花栽培为例,受夏季连续异常高温影响,菊花花期较往年推迟近半月。为使本年度各项菊花活动开展不受影响,9月10日开始,对菊花基地生产大棚内的450盆生长健壮的独本菊进行遮光处理,遮光时间为每日17:30-次日8:30,保持自然光照9h,持续遮光处理52d后,至10月31日已有327盆开花,开花率为73%。
综上所述,在独本菊栽培管理中,受气候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花期调控需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应根据菊株生长状态的不同灵活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