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水河百合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摘要:漫水河百合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也是一味药食同源植物,主产于安徽省霍山县,在2010-2012年期间种植规模逐渐扩大,产业发展形势持续向好,至2016年产业发展达到顶峰,成为霍山县八大农业产业支柱之一。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漫水河百合产业规模缩小,整个产业发展呈现冲高回落趋势。本研究分析了漫水河百合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加强顶层设计、扩大种植规模、补全产业链条、加大科学研究、提升产业质量标准以及加大宣传投入等方面提出发展对策,以期为产业重回高速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百合,是一种既可作为食物又可作为药物的植物,食用药用部位均为百合的鳞茎。最早收载于《神农本草经》[1],列为中品。《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收载百合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卷丹(LiliumlancifoliumThunb.)、百合(LiliumbrowniiF.E.Brownvar.viridulumBaker.)或细叶百合(LiliumpumilumDC.)的干燥肉质鳞叶。性味甘寒,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用于治疗阴虚燥咳、劳嗽咳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2]。
漫水河百合来源于百合科植物卷丹,在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境内有大量种植,清《六安州志》便有记载,迄今为止已有100余年历史。《六安地区志》和《霍山县志》在中草药项下均记载有这种栽培百合,并将其列入“地道药材名录”[3],2010年被当时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产品。近年来,漫水河百合产业萎缩,知名度较其他百合如“兰州百合”“龙牙百合”等产业发展有较大差距。经访查发现,漫水河百合也曾经历过一段发展黄金期,但产业没能保持持续壮大发展趋势。现就漫水河百合产业发展现状以及今后发展对策进行探讨,以期为该产业重回高速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1漫水河百合产业优势及现状
1.1产业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漫水河百合主产于安徽省霍山县,该县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地处大别山腹地,属于北亚热带温湿季风区,全年平均降雨量1500mm,气候湿润,云多雾大,无霜期长,年平均温度15℃,冬少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大。境内海拔1500m以上的山峰有20多座,森林覆盖率达75.93%,小气候类型多样,垂直差异大。土壤为弱酸性砂壤土,养分含量高,水热条件好,通透性良好。具有非常适宜漫水河百合生长的自然资源条件。
1.2品牌资源潜力巨大
漫水河百合是地理标志产品,潜力巨大。地理标志产品不单是简单的农产品或一个具体的标识,而是蕴含着特定地域、历史的文化信息,具有地域性、集体性和独特性[6]的地方特色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是一个地方的金字招牌,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漫水河百合被批准为地理标志产品后,为推动该产业发展,霍山县政府于2014年颁布《霍山漫水河百合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7]文件,规定了专用标志的使用,未经审核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禁止使用漫水河百合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同时规定了对漫水河百合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和监督范围。
1.3产业规模冲高回落
漫水河百合自从1982年秋由漫水河镇万家山村开始种植以来,由当初1个村少数农户发展到全县16个乡镇均有种植。在2010-2012年期间种植规模逐渐扩大,产业发展势头持续向好,至2016年产业发展达到顶峰,成为霍山县八大农业产业支柱之一。顶峰时期,县内的漫水河镇、上土市镇、太平畈乡等地有66hm2以上集中连片的百合产业园,栽培面积从最初的漫水河镇约3hm2发展到最高峰时期全县各乡镇共约4000hm2的规模[4]。据许全宝等[3]文献记载,2013年左右在漫水河百合主产区漫水河镇建立了省级标准化示范基地333hm2,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区0.106hm2。但2017年以后,百合产业发展逐渐走下坡路,据六安市农业农村部门统计,2021年底,漫水河镇种植面积约66hm2,全县种植面积约193hm2,整个百合产业规模呈现萎缩回落趋势。
1.4产业运作模式成熟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经历2012-2016年产业蓬勃发展期,漫水河百合整个产业链形成了成熟的运作模式。当地成立了百合产业协会,组织了相当规模的营销队伍,专门负责开拓销售市场,政府负责提供相关产业的配套政策服务,保障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优越宽松的政策环境,产业发展基本形成了“企业+协会+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
2漫水河百合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2.1种植资源退化,影响品质
百合的繁殖方式大多采用鳞茎繁殖,这种长期的无性繁殖会导致种性退化,在田间生长表现为长势变弱、病毒病频发,最终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损害农户的效益,影响产品的声誉[5]。品质优良的漫水河百合色白、形好、鳞片抱合紧密;品质低劣退化的则色黄、形差、鳞片松散。目前,漫水河百合自然繁殖仍多依靠鳞茎无性繁殖,种球也是农户自繁自用,加剧了种球退化;对产业保持高标准、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存在较大阻碍。
2.2品牌意识不强,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
纵观目前市场上品牌发展较好的其他百合品种,在栽培、生产、采收、检测等产业链上都具有完备的标准体系和大量的研究投入。但漫水河百合一直在初级阶段徘徊,研究和投入不足,产品质量标准不完善,不能完全体现出漫水河百合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与其他地区产品的特别之处。品牌意识不强,造成市场上对于漫水河百合认可了解仅限于产业发展较好时主要的对口输入地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等华东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在全国其他地方的知名度并未完全打开,漫水河百合这一“金字招牌”还没有被完全地开发利用起来。
2.3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产业链条短,总体规模较小
从3次产业结构上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漫水河百合农业发展基础较好,但规模化、规范化种植仍然需要提升。工业比例偏小,缺乏龙头大型企业集团,科研力量薄弱,产业带动能力不足。漫水河百合商业、服务业尚处在初级阶段,产品开发力度不够,知名品牌少,结构单一,附加值较低,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的能力不足。
2.4产业支撑体系不完善,产业组织化程度不够
目前,从事漫水河百合生产经营的企业和合作社规模较小,主产区漫水河镇百合干加工企业仅3家;产业协会也形同虚设,霍山县百合产业协会网站最新信息仍停留在2015年,至今尚未更新。近年来,随着漫水河百合产业规模逐渐萎缩,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年轻人不愿意参与,缺少创新与活力。加之种球质量参差不齐,农户缺乏科学的种植方法,相关专业人才短缺,服务能力偏弱,资金投入不足,组织、资金、人才、科研、政策等支撑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3漫水河百合产业发展对策
3.1加强顶层设计,加大产业投入支持力度,探索发展形式
近年来,六安市相继发布了《六安市中药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六安市西山药库发展规划(2020-2030)》,霍山县也发布了《霍山县中药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均提到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药资源,漫水河百合在几大规划中均有一席之地。农户在种植过程中缺少相应的技术和资金,政府应充分调动资源,一方面进一步完善融资风险担保机制,降低融资门槛,在财政贴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培养专业人才,把资金和专业人才投入到重点区域,在技术创新、扩大规模上给予重点帮扶。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种植生产合作组织,鼓励发展种植专业大户、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鼓励推行“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品种+基地+初加工厂”等运行模式,大力推广“协会+企业+基地+农户+电商”运营模式,实现由分散向组织化生产转变。
3.2针对性强化产业链、补全产业链
3.2.1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依托六安市“一茶一谷,一岭一库”以及霍山县“一库两带”的战略规划,进一步优化漫水河百合的种植布局,推进生产基地建设,建设成规范化、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
3.2.2进一步扶持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壮大企业规模。内培方面,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扶持现有生产企业,助力其在漫水河百合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上做大做强。外引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外相关领域优势企业在规划区投资建厂,增强产业资源就地转化能力,促进本土企业改造整合升级,补齐产业短板,带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3.2.3进一步加大产品推广力度,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知名度。目前漫水河百合以出售百合干为主,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小,产业链短。下一步,一方面加大漫水河百合的宣传力度,委托专业团队进行策划、宣传,提升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加大对漫水河百合的开发力度,充分挖掘它的化学有效成分,向高附加值的中药配方颗粒、中成药、保健食品等方向发展,补全产业链的短板。
3.3加大科研投入,加强基础性技术培训工作
漫水河百合在长期连年种植条件下,农户采用的依然是传统的种植方式,加之缺少相应的技术培训,连续耕作很容易导致百合种性退化、产量降低、病害加重,急需加大科研投入,加强基础性技术的培训工作。一是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优化漫水河百合品种。加强品种提纯复壮技术研究,加强品种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建设良种繁育体系,选育优质新品种,全面淘汰种性退化严重的老品种,将新品种优先投入到产业示范园区进行生产试验,试验成功后再推广到全县其他百合产区[8]。二是借鉴他山之石,提升漫水河百合产量和品质。借鉴兰州百合推广诸如组培扩繁、秋冬覆膜保墒技术、秸秆覆盖保墒技术、移动喷灌技术、测土配方及平衡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新技术等丰产集成技术,举办科技培训班,发放科技资料,培养新型的百合种植能手[9]等,以提升漫水河百合的产量与品质。
3.4加大产业标准的研究
产业标准包括产品全生命周期标准,包括种植、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等过程,对每个关键环节制定技术准则、规程规范以及产品质量要求标准等。通过政府主导、企业跟进、农户支持的方式,与科研院所积极合作,加大对漫水河百合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种植加工、质量追溯等方面质量标准的研究。同时鼓励支持相关行业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社、中医药企业等开展团体及企业标准的研制[6]。
3.5规范市场秩序,加大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加大对漫水河百合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力度。未经审核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禁止使用漫水河百合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一方面对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外生产的百合,一律不得使用漫水河百合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另一方面加大针对市场上伪造或冒用漫水河百合地理标志产品质量标志的行为打击力度,规范整顿市场秩序,切实把好产品质量关。
4结语
综上所述,漫水河百合虽然近年来发展遇冷,整个产业规模发展有所下降,但产业发展优势仍然存在。漫水河百合不仅为当地农户带来了收入,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和乡村振兴作出了贡献。相信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领下,在企业和农户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加大资金投入、补全产业链条、加强科研投入、扩大良种培育、提升质量标准、规范市场秩序等一系列举措,漫水河百合这个“金字招牌”一定会再次打响,该产业一定会续写辉煌。同时,还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按市场规律办事,把着眼点放在“质”的提升上,以质取胜,出精品、做名牌,把漫水河百合产业做大做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