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粉过敏的防御和治疗
20世纪,过敏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有所增加,是全球的主要疾病之一。在几种物质可诱发过敏性致敏并引起致敏个体的过敏症状中,花粉粒是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主要病因之一,不同花粉种类的流行与气候、地理区域、植物区系和季节有关。我国研究者对在花粉过敏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认为防止花粉过敏最有效措施在于预防和用药相结合[85],预防策略主要为控制环境过敏原,较少与过敏原的接触;药物治疗方面要根据过敏原和症状,对症用药,在必要情况下根据病因,可进行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此外,加强人们尤其是过敏体质群体对花粉过敏等疾病的认识也尤为重要。
4.1减少与花粉源的接触
空气中携带的致敏花粉多是靠风传送的风媒花粉,花粉粒径在10~40μm之间,每年的高峰季节产量大且轻,容易进入人的眼、口和鼻部,极易引起呼吸道黏膜的过敏反应。因此,在花期尤其是盛花期做好个人防护是最有效减轻过敏症状的防护措施。研究表明,雷暴天气能加重过敏反应,电场作用导致带入云层的花粉颗粒分解破裂,促使地面的花粉孢质浓度增大,进而加重过敏反应的发生[86]。
此外,大气污染物加重时,空气中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浓度的增加,促进花粉粒内孢质释放,从而增加花粉致敏性[87]。并且,有过敏性鼻炎或者哮喘病史的患者,如果与花粉特异性IgE水平高、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高等危险因素合并时,更容易导致鼻炎和哮喘病症的发作。
因此,对花粉过敏的人群,若能及时关注花粉浓度播报和雷暴天气预报,将有利于降低过敏反应的发生。目前,很多发达国家都设有完善的花粉监测和播报系统,能够对一周前后的花粉浓度进行预测并播报,这对经常外出作业或者旅游的过敏人群出行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近几年在特定季节、特定月份过敏性鼻炎的集中爆发,我国对花粉浓度的监测逐渐重视起来,进行花粉浓度监测的城市日益增多。
2019年是我国在花粉浓度检测工作开展上至关重要的一年,由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牵头,与全国各地气象台展开密切合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花粉浓度监测、播报以及预测工作。过敏性鼻炎发病指数及播报等服务随之展开,成为花粉过敏性人群获取预警信息的最有效途径[88]。
越来越多的医生建议,花粉浓度高且天气预报伴随雷暴发生时,外出归来可用盐水或清水冲洗鼻腔及面部。另外,早期治疗对于防止花粉过敏非常重要[85],因此,建议花粉过敏患者从2-3月开始采取预防措施,如减轻症状、控制感染等,尤其是对4月中旬出现的鼻塞和流涕等,应尽早采取治疗措施,以减轻症状[49],并防止感染进一步加重。政府部门要采取必要措施来保证公共卫生,确保人们在旅途中得到充分的保护,这些措施包括佩戴口罩、使用阻隔剂、避免室内空气流通等。
此外,人们还需要在必要时使用口罩、眼镜、激素药物等,来帮助抵御病原的侵害[89]。根据最新研究,容易受到花粉致敏的人们最好避免去户外,尤其是有花粉过敏史的人群[90]。为此,建议大家采取一些预防性的行为,如穿上保暖的衣服,佩戴口罩和防护眼镜,或在鼻子周围使用一些抗花粉药膏,来降低患病的风险。
4.2药物治疗相结合
结合花粉浓度监测及过敏性鼻炎等级的预测预报,对花粉过敏患者开展早期干预治疗能有效预防花粉过敏的发生[91]。国外对60余名花粉过敏患者开展研究,在过敏植物花期前2周开始服用5-脂氧合酶抑制剂,并连续服用8周,对治疗花粉过敏效果显著;Holm等[92]研究者用鼻喷丙酸氟替卡松,在花季来临前对花粉过敏的患者进行为期6周的前期治疗,发现患者过敏症状明显减轻,而出现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与身体内的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T细胞和上皮朗格汉斯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密切相关。过敏患者出现症状后采用抗炎药物治疗,在花粉浓度较大的季节,可以很好地起到治疗花粉过敏的作用[93]。
抗炎药物的治疗与花粉过敏反应速度相关,发病快的过敏反应通常使用炎性介质组胶的H1抗组胶药物;发病迟缓的过敏反应多使用炎性介质半脱氨酸自三烯的自三烯受体拮抗剂;另外,糖皮质激素亦具有广泛的治疗花粉过敏患者的疗效[94]。近年来,由于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中药质量花粉过敏等开始得到大力推广,并且传统中医根据花粉过敏症状对花粉症进行描述,如鼻融、瘾彦、漆疮等词汇在中医治疗中较为常见[95]。研究者使用敏康片对20例变应性皮炎的花粉过敏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治疗发现,敏康片能极大改善花粉过敏患者的临床症状,这也直接证明了中药可以用于花粉过敏的治疗[96]。
4.3花粉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
除了避免接触花粉外,抗过敏药物通常用于减轻过敏症状。然而,只要症状存在,这些药物就需要反复服用,通常是终身服用。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l-lergenspecificimmunotherapy,AIT)是目前唯一一种可以预防疾病自然进展(也称为过敏进程)、提供持久治疗效果、防止过敏个体症状恶化和新致敏发生的疾病修饰方法。
AIT是一种能有效阻断病程发展的手段,过去被称为特异性脱敏疗法,是患者在确定致敏变应原后展开的一种治疗方法,是通过逐渐增加变应原提取液剂量并采用长时间注射的方法,提高患者对致敏变应原的耐受能力,使患者再次接触致敏变应原后,症状减轻甚至不出现症状的一种治疗手段[97]。自100多年前进行了开创性的临床研究,使用皮下施用花粉提取物治疗花粉热以来,在AIT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该方法不仅可以缓解过敏症状,还可以通过影响变态反应的生理机制而影响疾病的自然进程[98],在治疗结束后的效果可持续数年。
目前,除避免接触变应原等手段外,这是能够影响变态反应疾病自然进程的最有效治疗手段[99]。近年来,大量花粉AIT临床研究试验,提升了全世界对AIT的认识,AIT作为一种对因治疗手段,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患者个体的生活质量,减少变态反应的长期医疗成本负担,且在治疗结束后有持续疗效,亦可让患者规避新发过敏原致敏,进而抑制变应性鼻炎发展成为哮喘的进程。此外,AIT可以与减少变应原接触和药物治疗同时进行[100]。
个体对某种花粉暴露的反应也可能因过敏原致敏性、交叉反应性和花粉效力而异,为了客观地评估花粉症患者的过敏风险,应将单致敏受试者对特定过敏原的IgE水平与大气中该过敏原的水平进行比较。空气过敏原监测可以量化花粉颗粒以外的空气过敏原载体造成的风险[101-102],在常规空气质量监测中实施ELIS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不但可以检测该地区最重要的空气过敏原,而且可以有效排除过敏原亚型之间潜在致敏性差异[103]。目前,国际上已经证实了一些具有免疫治疗疗效的花粉过敏原,并用作研制疫苗,我国的疫苗种类和效果比较有限,花粉过敏原制剂也仅在部分医院有使用,因其成本和治疗效果的限制并未广泛推广。因此,我国新型花粉过敏原免疫制剂的研发需加快步伐。
5展望
花粉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尤其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花粉过敏对城市居民健康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已成为影响健康因素的热点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致敏性空气花粉水平与花粉过敏表现之间的差异。然而,由于一些原因很难评估这2个因素之间的明确联系。目前的研究内容主要从临床医学、气象监测与预报和植物生态学角度出发,开展致敏花粉播撒规律、致敏过程机理、致敏种类浓度、致敏植物的物候特征等研究,但研究内容还比较单一,针对花粉过敏的环境影响因素及定量化分析尚未广泛开展,有待进一步细化。
基于此,针对花粉过敏存在显著的时间和地域差异,可通过预测预报,在较少与过敏原接触的前提下,借助药物提前干预治疗,以有效控制花粉过敏症状的发生;AIT作为唯一能改变花粉过敏进程的一种治疗手段,亦可以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加以推广。同时,需要将城市的花粉浓度和监测预报作为健康风险的重要考虑,政府和公共卫生机构需大力支持,并出台相关促进措施推动实施,确保人们的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充分的保护。除此之外,要结合药物和免疫治疗,提高大众尤其是过敏体质群体对花粉过敏等疾病的认识,以此助推“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