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一个建在社区花园面积2200平方米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上海第一个建在社区花园面积2200平方米

日期:2023-09-28 13:35:10     浏览:0    
核心提示:是上海第一个建在开放街区中的社区花园。它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2016年开始按照政府政策支持、企业投资、社会组织运营的路径在一片荒废了13年的土地上建成,
社区人共同书写的菜花故事
 
创智农园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创智坊社区,是上海第一个建在开放街区中的社区花园。它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2016年开始按照政府政策支持、企业投资、社会组织运营的路径在一片荒废了13年的土地上建成,同济大学教授刘悦来和校友范浩阳、魏闽联合发起的社会组织四叶草堂团队进行整体设计、改造再利用建成创智农园。经过了6年时间,目前,创智农园拥有1000名社区志愿者,每周开展超过5次不同类型的社区社群活动,建立了互助共治委员会、志愿者花园俱乐部、农园读书会等多个社区自治团体。
 
狭长形的创智农园,有集装箱改造而成的约100平方米室内区域及300平方米左右的公共区域,余下的就是大约1500平方米的公共农事区,500平方米蔬菜种植,500平方米是果树种植,还有大约40块“一米菜园”,由居民志愿者认建认养。这里甚至还有一块水稻田,让不谙农事的城市孩子们有机会在家门口体会插秧种稻。这比书本上的文字,更能让孩子们了解农民的辛苦和亲近自然的乐趣。  “刚开始时,也并没有很多人参与,四叶草堂团队就种红薯、种蔬菜、种水稻、开讲座、搞活动,慢慢地居民们来了,留下了,后来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变成了志愿者,还有社区花园伙伴轮值支持。开园4年之后,我们基本可以不需要全职员工驻场了。”

上海第一个建在社区花园面积2200平方米
 
四叶草堂联合发起人、团队规划设计总负责人魏闽博士如是说。自从有了创智农园,周边居民从冷冰冰的水泥森林中走了出来,邻里之间通过社区绿色空间为载体,共治共享。2020年,在农园进入“自治”阶段后,一位居民共创召集人在自己的总结中这样说:“创智农园,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地方,因为有与众不同的人们。在这里,我们讲述爱与被爱,共创美好时光。这个温暖的社区空间,最核心的是人和人的相遇、链接和创造。”创智农园,是社区人共同书写的故事。
 
 
2022年,在上海长达60余天的封控期内,四叶草堂团队延续两年前疫情初发时期策划的“社区花园SEEDING邻里守望互助计划”发起了阳台种植的分享,很快就在社区花园共治微信群里就看到了大家的成果。初级选手种芽苗菜,把过程做成视频分享给群内的花友菜友,交流经验,还有的居民把吃掉了叶片的菜根放在用过的牛奶盒、豆腐盒里水培,中级的达人在阳台开辟出小菜园,而拥有家庭花园的土豪们可以基本做到吃菜自给自足。居民们虽然足不出户,但是邻里之间的温情与支持了成了很多人心中的那一盏灯。这次疫情隔离,上海有很多楼栋群建立了起来,不确定感也让大家非常想探索开发就近社区的土地生产力。所以,四叶草堂团队有了个大胆的想法,他们联合全国社区花园SEEDING联盟以及支持者共同发布了《中国社区花园白皮书》和“团园行动”,倡导大家一起“团一个园”。如果社区有超过50位居民愿意共同改造同一块社区绿地,他们可以提供技术和资源的支持。
 
在种菜这件事上,刘悦来其实有更多的想法。他说,我生活在上海,2016年开始在自己的小区里,用500元建了个120平方米的花园。叫做花园其实就在小区公共绿地里不起眼、长期疏于打理的角落。我跟几个邻居沟通一番,
弄了点种子大家一块种,美化家园。种子撒下了之后还插了一个小标签,请大家反馈意见,后来这个行为得到了居委会、物业的关注和默许。第二年春天,花园就长得挺好,园子里除了花草也种了不是那么特征明显的菜,比如红薯、生姜、鱼腥草。刘悦来给这个小花园取名“苔藓花园”。他说,我一直认为小区内,绿化带种什么,居民有发言权,如果种蔬果,只要不是一次性收获,把绿地全部变成裸土也没什么不可以,“没有任何一个法规规定,种菜不是绿化”。
 
与上海的实践一样,香港也有这样的一个地方—KFARM坚农圃。2019年9月这个全港第一个结合水耕、鱼菜共生及有机耕种的都市农场启动。2021年6月开始运营。市民和学生可以在农圃的各项设施内,通过赛马会“种出关爱”社区耕种计划线下课程及农耕体验活动等,学习知识和技术,也可以在开放、休闲和美丽的环境中和亲友享受愉快的时光。他们在网站的首页上这样说,坚农圃不只是一个都市农庄,更是一个推广关爱、共融和可持续发展的地方。

上海第一个建在社区花园面积2200平方米
 
坚农圃由建筑师陈启豪设计,他在接受内地媒体“一条”专访时讲述了农场的来缘。他说,我在香港长大,小时候家中还有窗台、露台可以摆放植物,但最近香港建了很多“纳米楼”,住的地方越来越小。大约10年前,市民们开始流行去新界郊区租田种,但往返需要好几个钟头,而且要等到周末。所以七八年前,香港兴起了社区农圃,现在全港各区都有。市民可以在家附近租一块地耕种4个月,然后换下一批市民,只是要轮候很长时间。因此政府希望能够有一种开放式的社区农场服务更多的市民。坚农圃原先是码头废弃的货仓区。2019年,我们参加了香港政府的农场设计比赛,赢了之后,政府就把这块2000平方米的土地免费租给我们用以运营。
 
坚农圃以不同大小的圆形贯穿。12边形的水培温室有100平方米,6米高的上下两层,每个月的蔬菜产量约1吨。每一排水培架都装上了LED灯,需要时给蔬菜补充光照。水可以循环使用,节省九成的用水。人进入温室时都要经过风箱,防止病虫害。鱼菜共生,是一个自动化灌溉的系统,平时往鱼池里投喂有机粮、菜虫,然后用含有鱼排泄物的水浇灌作物。农圃有多块有机田地,种过玉米、草莓和其他农作物,展示现代农业种植的多种可能性。3个圆形凉亭可遮阳避雨,也兼作户外教室,“绿厨子”会出售健康饮品小吃及绿色生活产品。
 
除了数十位来自社区内的热心志愿者外,这里的100多个花箱由社区内的居民组织、学校等负责种植和管理,居民也可以个人名义申请种养植物,一起为建设和美化小区。居民可以定期参加这里举办的活动和课程。农圃也会组织培训,帮助弱势群体融入社会。
 
上海和香港都是人口稠密的大都市。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对自然的向往总是难以满足,不能时时融入,在家里或者周边种几棵菜,似乎就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解决方案。而大都市人心灵的孤寂也是一种通病,通过社区互助种花种菜,自然而然地打破陌生人之间的坚冰,同样不失为一种简单易行的操作手段。
 
更多>花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