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蕙兰产量减少行情看涨
进入2022年12月,又是一年大花蕙兰上市的旺季。在遭遇了前几年低迷行情后,今年大花蕙兰行情如何?后市是喜是忧?近期,记者走访了多家大花蕙兰生产企业生产基地及部分电商、市场批发商。
蕙兰规模产量总量较预期减少
生产周期内,气候变化是导致产品推迟或提前上市的最大因素。从今年的气候表现看,云南全年气温偏低,尤其是10月后低温寡照时间长,所以大花蕙兰较预期减少2.5%。据统计,2022年云南产大花蕙兰595万盆,占全国总产量的95%,约占世界产量的70%,是“云品”中名副其实“世界单品冠军”。四川西昌、贵州兴义以及福建等地区也有少量大花蕙兰生产,但产量继续缩减。
所有种苗供应商的品种,每年都会进入云南试种。商品化生产的大花蕙兰品种,云南有200多个。按色系算,黄色和红色占总量的73%,大花型经典品种依旧是主力。
黄色占45%,代表品种‘黄金岁月’占23%,‘金光’占15%,其他品种占7%;红色品种占30%,代表品种有‘红袍’‘英雄’‘红酒’‘绣球’等;粉色品种占15%,代表品种有‘福星’‘福娘’‘粉荷’等;绿花品种占3%,代表品种为‘玉观音’‘世界和平’;其他品种占7%,主要是白色及复色系品种。目前,大株型、大花仍是主流,早花型、小型和垂钓型品种为补充。
黄色占45%,代表品种‘黄金岁月’占23%,‘金光’占15%,其他品种占7%;红色品种占30%,代表品种有‘红袍’‘英雄’‘红酒’‘绣球’等;粉色品种占15%,代表品种有‘福星’‘福娘’‘粉荷’等;绿花品种占3%,代表品种为‘玉观音’‘世界和平’;其他品种占7%,主要是白色及复色系品种。目前,大株型、大花仍是主流,早花型、小型和垂钓型品种为补充。
从供应时间上看,10月国庆节期间上市的早花品种有‘523’‘520’‘1440’。这些品种生产分布零散,未成规模。早花品种花箭不整齐,商品性差,亟待引进新品种,或加快这类品种的研发进度,同时不断改善生产管理技术水平。小型和垂钓型品种极少。小型产品采取多效唑矮化处理,垂花采取人工做拱进行生产,作为市场补充。
蕙兰区域分布“六片”统领全国
大花蕙兰生产集中在云南及周边地区,如贵州兴义、四川西昌,少量分布于广东、山东、江苏、福建等省区。云南是全国大花蕙兰生产核心区,种植基地大致有“六片”,即嵩明片区、宜良片区、芜仙湖片区(江川区和澄江县)、红塔片区、禄劝片区和楚雄片区。昆明的嵩明片区、宜良县,以及玉溪的芜仙湖片区、红塔片区属大花蕙兰生产老区,规模产量占总产量的80%,以龙头带动农户生产为主进行种植,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生产户最为集中。禄劝片区以英茂花卉公司为主,生产基地超过200亩,年产量40万~50万盆。楚雄市片区以中小型生产商为主。红河的石屏片区起步晚,产量最少。
蕙兰生产主体家庭农场成中流砥柱
大花蕙兰生产周期长,从瓶苗定植到开花上市需3~3.5年,亩需投资15万~20万元,技术门槛高,销售周期短。因此,大花蕙兰生产主体基本以企业和有实力的家庭农场为主。初步统计,全国大花蕙兰生产企业200家,其中云南占90%,种植规模20~200亩。2022年大花蕙兰企业生产趋向规模化和标准化,年产超过40万盆的企业1个,20万盆的企业2个,10万盆的企业约有4~6个。
个体户和花农的种植规模小,面积5~20亩不等,年产量0.5万~2.0万盆。生产面积小,管理尽心精细,整体品质提升较快。按目前的发展势头,在市场转型调整关键期,小农场成为生产主力军,而传统企业被迫减少规模,转向产业前沿领域,从品种研发、种苗生产、相关资产供应或市场营销等方面谋求新突破。
个体户和花农的种植规模小,面积5~20亩不等,年产量0.5万~2.0万盆。生产面积小,管理尽心精细,整体品质提升较快。按目前的发展势头,在市场转型调整关键期,小农场成为生产主力军,而传统企业被迫减少规模,转向产业前沿领域,从品种研发、种苗生产、相关资产供应或市场营销等方面谋求新突破。
据了解,每亩大花蕙兰总投资15万元,其中大棚及设施8万元,中小苗和瓶苗综合成本6万元,农药化肥和人工年均1万元,每亩产出成品按800~1000盆计算,每年每亩纯收入高于其他花卉品类,且劳动强度较低,用工量较少,劳作环境好,生产操作方便。因此大花蕙兰虽投资大,但利润高、收入稳定是吸引众多个体户投资的主要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