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插花艺术作品的内结构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也是民族音乐等艺术创作中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比如古典诗词的起承转合:起,即引领,引领主题;承,即扩展,扩展主题;转,即转变,由景转情或由情转景;合,即回扣,回扣主题,概括全篇。
中式插花艺术创作的起承转合:起,即造势,营造上升之势,或动荡之势,或进攻之势,或跌落之势等;承,即强化,强化上升、动荡、进攻、或跌落之势;转,即转向,转换方向,造成起伏,扩展空间,形成合围;合,即聚焦,突出焦点,显露中心,震撼心灵,启人遐想。
如图2所示,作品是一个篮花,主花是菊花,使枝是类芦,客枝是竹蕉叶,基盘是南洋杉。起,一枝类芦直插呈上升之势。承,第二枝类芦也直插,强化直立意向,使篮花作品整体成直立型。转,第三片竹蕉叶改变直立走向,开始向左前方向旋转,一直到南洋杉也表现出向前向上旋转的态势。合,三朵菊花,在类芦、竹蕉叶、南洋杉的合抱中凸显,成为整个作品的焦点。这样一个具有完整起承转合结构的秋日篮花作品便呈现在我们眼前。
常言道:“画花难以画其馨,插花难以插其灵。”了解中式插花艺术作品的内结构,有利于去体悟插花作品的内在联系,方便在中式插花艺术创作中去寻找那份空灵,去展示那份灵性。
中式插花艺术作品的内结构也可以灵活运用,起承转合的四个环节可以重组,也可以精减。如作品“无分别心”,狗尾草、狼尾草、小菊花、花叶黄杨等花材集中插在花盘的一侧,似乎只有起、承、起、承……没有方向的转,也没有焦点的合(见图4)。
然而,这个作品的题名采用的是一个佛学术语“无分别心”,四种花材顺次插置,不去分别,是不是也符合众生平等的佛学思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