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中国科学院植物园科普网络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承办的第六届中国科学院植物园’‘名园名花展”在版纳植物园开幕。当天正值2017年泼水节里傣历1379年新年,200余种上万株热带兰花各展蛟姿,为市民和游客呈现了一场千姿百态、精美神奇的兰科植物“盛宴”。
美丽、富饶、神秘的西双版纳素有“植物王国”的美誉,境内共有2万多种植物,其中在茂密的热带雨林中,生长着115属426种兰花,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兰科植物之丰富多样,在全国首屈一指。目前,版纳植物园大约收集保存了近400种兰花原种。以“自然之兰—大自然的馈赠”为主题的本届“名园名花展”分为主题展、邀请展、兰花科学展和笔墨兰韵展四个部分,是一个集保护和园艺、科学、艺术为一身的热带兰科植物多样性展览。
在阴生植物园主题展示区,兜兰、石解、地生兰、重点植物、多样性等展区共展出包括最热带的鼓糙石解、最奔放的球花石解、最巨大的香荚兰、最珍稀的白旗兜兰等在内的200多种上万多株珍奇热带兰科植物品种。同时,通过园艺景观造景和解说,为游客全方位呈现了兰科植物的的多姿百态和精美神奇。
据介绍,在珍稀名兰荟萃的主题展示区,白旗兜兰是2013年首次在普洱发现,在野外仅存10多丛,属于种群极其小的濒危植物,该园将其从濒临灭绝的边缘进行恢复性抢救,成为云南省植物物种保护成功的案例之一。而麻栗坡兜兰叶片斑斓,花趁高长,花瓣青绿,唇瓣乳黄色,有“玉拖”的雅称,虽然早在1947年在云南麻栗坡县采集到标本,但直至,984年后才为人们熟知。麻栗坡兜兰是兜兰属现存种类中最为原始的类群,目前在野外已难觅其踪,在研究兰科植物系统发育和演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贵州地宝兰在德国植物分类学家1921年命名发表后的80多年里,人们在野外没有发现该种,这次展示的贵州地宝兰引种自云南省双柏县,极为珍贵。
据介绍,在珍稀名兰荟萃的主题展示区,白旗兜兰是2013年首次在普洱发现,在野外仅存10多丛,属于种群极其小的濒危植物,该园将其从濒临灭绝的边缘进行恢复性抢救,成为云南省植物物种保护成功的案例之一。而麻栗坡兜兰叶片斑斓,花趁高长,花瓣青绿,唇瓣乳黄色,有“玉拖”的雅称,虽然早在1947年在云南麻栗坡县采集到标本,但直至,984年后才为人们熟知。麻栗坡兜兰是兜兰属现存种类中最为原始的类群,目前在野外已难觅其踪,在研究兰科植物系统发育和演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贵州地宝兰在德国植物分类学家1921年命名发表后的80多年里,人们在野外没有发现该种,这次展示的贵州地宝兰引种自云南省双柏县,极为珍贵。
在邀请展示区,上海辰山植物园、福州植物园、昆明统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兰花协会、缅甸花艺师协会等国内外18家参展单位和机构,在,6栋具有傣家竹楼造型特点的展位上精心打造出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兰花骚站”,吸引众多游客参与其中。在兰花科学展示区,兰花实物与科普视频、显微镜、地图等通过别致的设计和解说,让公众从科学的角度领略了兰科植物精巧的生殖策略及版纳植物园多年来在兰科植物研究和保护方面的成果和故事。在笔墨兰韵展示区,19位画家的热带兰花题材的绘画作品以艺术的形式,从美学和科学的角度,展示了兰科植物的多样性和卓绝的风姿,表达了画家们对兰花的喜爱之情。
开幕当天,还举办了兰花进村寨、兰花回归、斗兰赛和布展奖评选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其中,旨在让村民了解兰花的文化价值、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了解兰花目前在野外面临的威胁,提高社区群众兰花保护意识、唤起公众兰花保护行为的兰花进村寨和兰花回归活动,成为本届兰展的最大亮点。周边村寨的}o名村民代表在开幕现场领养了版纳植物园培育的兰苗,未来版纳植物园还将向村民提供兰花养护栽培管理知识的培训,并实时跟踪指导村民养兰、爱兰、护兰的实际保护行动,增加村民收入来源,打造“傣兰之香”美丽乡村。同时,公众和参展嘉宾通过参加兰花回归活动对兰花的保护工作有了直观了解。
该园科学传播与培训部部长王西敏说:“我们通过科学方法培育出的兰花苗,让公众参与回归,让大家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是可以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这比单纯告诉他们保护生物多样性更加有意义,更加有影响力。”
该园科学传播与培训部部长王西敏说:“我们通过科学方法培育出的兰花苗,让公众参与回归,让大家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是可以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这比单纯告诉他们保护生物多样性更加有意义,更加有影响力。”
据介绍,“名园名花展”由中科院植物园科普网络委员会发起,旨在展示中科院植物园科普网络成员单位收集保存具有特色的名花(名树)资源,提高公众的参与和保护意识。从2012年起,每年在国内城市中选定一个植物园做主题展览,展出有观赏性和代表性的名花,至今已先后在昆明、武汉、北京、南京和新孤成功举办了五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