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根艺与环保的矛盾
既然根艺在某种程度上危害着生态环境,怎样处理根艺与环保的矛盾,如何消除根艺的负面效应,就成了根艺爱好者的责任和义务。
1.“变废为宝”的创作宗旨不能动摇
中国根艺美术学会的章程,已经明确规定了“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创作原则,这一原则给根艺创作指明了方向。根艺爱好者只要自觉地执行这一原则,根艺与环保的矛盾就不复存在。按照此原则,选材就只能取“死腐”,不能砍“活鲜”。我们的寻根目光就只能注视土石料场、农家宅院、河谷荒滩等有废弃料的场所,而不能投入禁林区和绿化带。
就是发现有奇根异桩,只要是活树,就不要任意挖取。根艺爱好者要严格自律,不断培养高尚情操,克服功利主义,自觉维护环境。笔者经常上山寻根,多次空手而返。不是没有发现,而是不忍挖取。
2.走资源节约型之路
《花木盆景》2000年第5期刊登了张士领先生的文章《从微小型根艺的创作谈根艺与环保》。文章指出:“小型根艺与微型根艺的兴起,为根艺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广阔的坦途。作者立足于高度,站在主人翁的立场上,提出了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对根艺的健康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在根艺与环保发生矛盾时,根艺必须向环保让路。环保要维护,根艺要发展,走资源节约型之路,是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3.易名之法值得商榷
《花木盆景》2000年第一期刊登了彭春生、明军两位先生的文章《根艺发展的困惑与出路》。作者认为根艺存在“致命弊端”,为引导根艺人诀别“挖根热”,帮助根艺“走出困境”,提出了“枯木艺术”新概念。笔者反复研究,读不懂新在何处。文章界定“枯木艺术中的枯根与根艺中所用的根料有本质不同。”是“即将死亡的树木的根,不是随意毁树挖根所得来的根料。”
这真是“新生婴儿”吗?试问,根艺学会章程中“变废为宝”的“废”,“化腐朽为神奇”中的“腐朽”作何理解?难道是“随意毁树挖根所得来的根”吗?这显然是对学会章程的曲解。不难看出,该文并未提出新概念,只是提出了解决根艺与环保矛盾的一种方法—易名法,即把根艺易名为“枯艺”。若如此,笔者不敢苟同。
“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创作原则既然己经写进了章程,说明如何解决根艺与环保的矛盾,己经在理论上作了正确的回答,剩下的事情是正确地理解和全面地贯彻执行章程,而不是标新立异,更改名称。
顺便提一下,“枯艺”中的“枯”字是荣字的反义词,有衰落之意,常组成“枯竭”、“枯燥”、“枯萎”之类的词。用这种贬义字眼给一种艺术命名,人们在情感上能接受吗?这不是本文讨论的内容,不须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