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这颗连根的栒子山采于2011年5月。采回后在桶中定植放养一年。
第二年换盆时发现两端发根较好,中间一段几乎无根,于是索性从中间红线处断开,一分为二。
第一棵
▲2013年,分离后已有一年有余。左侧部分分离后变换了种植角度。正处于复壮阶段,大水大肥伺候。
▲2014年3月,复壮后第一次换盆,缩剪根球,上浅盆。
▲2014年8月,经过一个夏天的生长,树势旺盛许多,准备进行初步造型。
▲初步修剪定枝。
▲背后有一个比较大的截口需要处理。把花盆固定在桌子上以便用电磨雕刻。
▲雕刻完成以后。
▲雕刻完成后适当蟠扎。下次换盆时会考虑去掉正前方的粗根。
▲2017年,正面粗根已经去掉。造型上始终不太令人满意。主要是枝条太多,层次不明,主干上大下小呈倒收尖,等等。决定进行改造。
▲去掉左侧第一托,精简其它枝,对主干进行了进一步雕刻,减弱倒收尖给人带来的不稳定感。
▲确立观赏角度以后,蟠扎。
▲按照新的角度修根换盆。改做之后,主干脉络清晰可见,且走势合理自然,主干的倒收尖有所改善。
▲2018年6月,开花时树相。
▲2018年9月,挂果时树相。
第二棵
▲2014年3月,右侧一棵。由于之前右侧部分根系少,长势弱,一直觉得右侧一棵没多大前途,所以直到2014年上盆时才有了第一张照片。上盆时,这一棵的根系仍然不是很旺盛。
▲2014年8月,经过春夏的生长,枝叶旺盛很多,从枝叶的长势可以判定根部也已经长旺了。
▲2014年8月,初步定枝和蟠扎。这一棵的主干有着完美的过渡,此时反而觉得它要比第一棵更有前途一些。人生就是这么有趣,不同的时间去看相同的事物却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2015年,壮实了不少,繁花盛开。
▲2017年树相,枝叶较为丰满。
▲2018年6月,开花时树相。
▲2018年9月,挂果时树相。
▲2011年合影
▲2017年合影
▲2018年合影
▲2018年秋合影